第257章 车间开展技术创新竞赛(1 / 2)
盛夏的太行山区,日头毒辣得能烤焦地皮,军工车间的屋顶铺着厚厚的茅草,却依然挡不住滚滚热浪。但车间里的热度,比外面的酷暑还要浓烈几分——自从改进型榴弹和水冷式轻机枪投入实战后,工人们的创新热情被彻底点燃,每天都有人提出各种改进建议,小到工具的微调,大到工艺的革新,车间里处处涌动着敢想敢试的劲头。
李铮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这天上午,他召集车间所有骨干技工开了个会,议题只有一个:发起“技术创新竞赛”,让创新的火花燃得更旺。
“同志们,最近大家的创新热情很高,提出了不少好点子,也解决了不少生产难题。”李铮站在众人面前,声音洪亮,“但这些创新大多是自发的、零散的,咱们要是能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有目标、有方向地去攻关,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果!所以,我决定,在车间开展技术创新竞赛,设置三个奖项:‘零件精度提升奖’‘生产效率优化奖’‘武器功能改进奖’,每个奖项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获奖者不仅有物质奖励,还能在手册上署名,让各根据地都知道咱们的技术能手!”
话音刚落,车间里就炸开了锅。工人们的眼睛都亮了,议论纷纷:“还有物质奖励?太好了!”“我早就想改进一下步枪的枪管加工工具了,这下正好有机会!”“咱们组要冲击‘生产效率优化奖’,把烟雾弹的装填速度再提一提!”
吴天浩推了推眼镜,补充道:“竞赛时间为一个月,大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报名,也可以单独参赛。每个参赛项目都要提交详细的方案、图纸和试验数据,最后由评审小组(李主任、我、陈工程师、徐师傅、王师傅)进行打分,确保公平公正。咱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生产更高效、零件更精密、武器更厉害!”
竞赛通知一经公布,整个车间都沸腾了。各生产小组立刻行动起来,开会讨论参赛项目,分工协作,投入到紧张的攻关中。
武器修复组的组长老杨,是车间里资格最老的技工,一手修复绝活远近闻名。他带领小组报名了“生产效率优化奖”,目标是改进步枪枪管的清洁工具。“之前咱们清洁枪管,都是用铁丝缠着布条,一点一点往里捅,又慢又不干净,尤其是那些磨损严重的枪管,得清理大半天才能用。”老杨拿着一根布满污垢的枪管,对组员们说,“咱们要设计一个快速清洁工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把枪管清理得更干净。”
他们反复琢磨,设计了一个“旋转式清洁刷”:用一根空心钢管做杆,前端安装一个可旋转的毛刷头,毛刷头的直径可以根据枪管的粗细调节;钢管的后端安装一个手摇齿轮,转动手柄时,毛刷头会高速旋转,同时前后移动,快速清理枪管内的污垢和火药残渣。
但试验时发现,毛刷头的材质太硬,容易划伤枪管内壁;而且手摇齿轮的传动效率太低,转动起来很费力。“得把毛刷头换成软质的猪鬃毛,既耐磨又不会划伤枪管。”老杨说道。他们立刻找来猪鬃毛,重新制作了毛刷头;又改进了齿轮结构,增加了一个减速齿轮,让转动更省力,传动更平稳。
改进后的清洁刷试用时,效果立竿见影。之前清理一根磨损严重的枪管需要40分钟,现在只用15分钟就能清理干净,而且枪管内壁光滑无划痕。“太好了!这个工具能让咱们的武器修复效率提升一倍!”老杨的脸上乐开了花。
弹药生产组的目标是“生产效率优化奖”和“武器功能改进奖”双丰收。他们针对榴弹装填速度慢的问题,设计了“榴弹快速装填模具”。之前装填榴弹,需要人工将炸药一点点填入弹体,不仅速度慢,而且装填量不均匀,影响爆炸威力。
组长老张带领组员们,用钢板制作了一个长方形的模具,模具上有10个与榴弹弹体匹配的圆孔。装填时,将空弹体放入圆孔中,然后将混合好的炸药倒入模具的进料口,炸药会通过分流槽均匀地流入每个弹体中,装填完成后,取出弹体即可。
但第一次试验时,炸药容易粘在模具的内壁上,导致装填量不足,而且分流槽容易堵塞。他们在模具的内壁涂抹了一层凡士林,减少炸药的粘连;又将分流槽的宽度增加了2毫米,防止堵塞。改进后,每次能同时装填10枚榴弹,装填时间从之前的每枚5分钟缩短到每枚1分钟,装填量也更加均匀,爆炸威力的稳定性大幅提升。
同时,弹药生产组还针对手榴弹的引信延迟时间不稳定的问题,进行了改进。之前的手榴弹引信延迟时间在3-5秒之间波动,战士们投掷时不好把握时机。他们通过调整引信的火药量和导火索的长度,将延迟时间稳定在3.5秒,误差不超过0.2秒,让战士们投掷时能更准确地掌握爆炸时机。
零件加工组的徐小眼,自然是冲着“零件精度提升奖”去的。他们的目标是优化机床的进给速度,提升轻机枪枪机闭锁件的加工精度。之前加工枪机闭锁件,机床的进给速度是固定的,遇到硬度不均匀的钢材时,容易出现加工误差,影响零件的精度。
徐小眼带领组员们,设计了一个“可调式进给机构”:在机床的进给手柄上安装一个齿轮调节器,通过调节齿轮的齿数比,来改变进给速度。加工时,可以根据钢材的硬度和加工阶段,灵活调整进给速度——粗加工时用较快的速度,提高效率;精加工时用较慢的速度,提升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