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车间开展技术创新竞赛(2 / 2)
他们还在机床上安装了一个小型的振动传感器,当加工过程中出现异常振动时,传感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工人及时调整。经过多次试验,改进后的机床加工出的枪机闭锁件,精度误差从之前的0.02毫米缩小到0.01毫米,合格率从95%提升到了99%。
除了这些小组项目,还有不少工人单独参赛。年轻技工小李设计了“多功能划线工具”,能同时完成直线、弧线和角度划线,比之前的工具效率提升了3倍;女工小宋改进了手榴弹的引信安装工艺,将安装时间从每枚3分钟缩短到1.5分钟;老技工王大山则设计了“柴油机简易散热装置”,解决了柴油机长时间运行后过热的问题。
竞赛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小插曲。有个小组设计的“自动装弹机”,因为结构过于复杂,超出了车间的生产能力,试验多次都失败了,组员们有些气馁。李铮得知后,亲自来到他们的工作区,鼓励道:“创新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你们的思路很好,只是步子迈得太大了,咱们可以先做一个半自动的装弹机,先解决部分工序的自动化问题,再逐步改进。”
在李铮的指导下,这个小组调整了方案,设计了“半自动装弹机”,虽然不能完全自动装弹,但能自动完成炸药的定量分配和弹体的定位,装填效率提升了50%,最终也顺利完成了参赛项目。
还有陈婉儿带领的化工小组,他们报名了“武器功能改进奖”,目标是提升烟雾弹的遮蔽效果。他们在烟雾弹的发烟剂中加入了少量的染料,让烟雾变成深灰色,遮蔽效果更好;同时,优化了发烟剂的燃烧配方,让烟雾的持续时间从7分钟延长到10分钟。试验时,深灰色的烟雾像一堵厚厚的墙,能有效阻挡日军的视线,甚至能干扰日军的观察哨和侦察机的侦察。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各参赛项目陆续完成,共提交了23个创新成果。评审小组用了三天时间,对每个项目进行了详细的检验和打分。检验现场,每个参赛选手都要亲自演示自己的创新成果,讲解设计思路和改进效果。
“武器修复组的旋转式清洁刷,效率提升明显,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给‘生产效率优化奖’一等奖!”
“弹药生产组的榴弹快速装填模具,大幅提升了装填效率和装填质量,给‘生产效率优化奖’一等奖,同时他们的手榴弹引信改进项目,给‘武器功能改进奖’二等奖!”
“徐小眼小组的可调式进给机构,将零件精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给‘零件精度提升奖’一等奖!”
评审结果公布的那天,车间里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李铮为获奖者颁发了奖品:一等奖奖励一套精密工具和一件新棉衣,二等奖奖励一把优质锉刀和一双胶鞋,三等奖奖励一条毛巾和一块肥皂。虽然奖品并不贵重,但每个获奖者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这次竞赛,咱们共诞生了8项实用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已经全部投入生产,让车间的生产效率提升了30%,零件合格率提升了15%,武器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李铮在颁奖仪式上说道,“这充分说明,咱们车间的工人们不仅手艺好,而且脑子活!希望大家以后继续保持这种创新精神,在生产中多思考、多尝试,为抗战胜利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颁奖仪式结束后,工人们的热情依旧高涨。不少人已经开始琢磨下一个创新项目,车间里再次掀起了技术创新的热潮。老杨拿着获奖的清洁刷,对身边的年轻技工说:“咱们下次要冲击‘武器功能改进奖’,把步枪的射程再提升一下!”徐小眼则在琢磨如何改进机床的传动系统,进一步提升加工效率。
吴天浩看着这热闹的景象,对李铮说道:“你这个竞赛搞得太成功了,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以后咱们可以把竞赛常态化,每季度搞一次,让创新成为车间的常态。”
李铮点了点头:“没错,技术创新是咱们军工生产的生命线。只要咱们不断创新,不断进步,就一定能生产出更多更精良的武器,让前线的战士们更有底气,早日把日军赶出中国!”
夕阳西下,车间里的灯光亮了起来,工人们还在忙碌着。那些获奖的创新成果,已经融入到日常生产中,机床的转动声更平稳了,工人们的操作更熟练了,一件件精良的武器装备从这里诞生,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这场技术创新竞赛,就像一剂催化剂,让独立团军工车间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