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我在后宫开冥途 > 第414章 她写的最后一个字,是“等”

第414章 她写的最后一个字,是“等”(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北境的雪,下得比刀还冷。

边关八百里加急军报连破三道玉门关卡,直入紫宸殿时,萧玄策正执笔批阅线清呈上的《清明律例》初稿。

那纸泛黄如旧,墨迹却似活物游走,仿佛每一字都在呼吸、低语。

他尚未读完第一章,便听内侍尖声跪禀:“兵部急奏——北境大捷!镇北大将军李崇武率军血战七日,斩敌五千,夺回失地三百里!”

满朝文武哗然称颂,户部当即拟议加征“凯旋赋”以犒三军,礼部着手筹备献俘太庙之仪。

唯有清明寺静若寒潭。

线清立于殿外石阶之下,素袍未动,九卷命丝却在袖中无声震颤。

她闭目凝神,指尖轻抚腰间银梭,一缕幽光自眉心渗出,悄然没入脚下青砖——那是《万命经纬图》的残影投影,专为追索亡魂契据而设。

三息之后,她睁眼,眸中无悲无喜,唯有一片冰封的怒意。

“七百二十三具战魂,契书未销。”她低声呢喃,声音几不可闻,“他们的名字,还在碑上哭。”

当夜,清明寺灯火通明。

线清取昭冤台主碑拓片一张,依《冥途守序律》第七条:“凡阳世战事致士卒枉死者,魂契不销,则功为罪证。”正式启动“战魂追责程序”。

她以指尖为刻刀,以泪血为墨引,将七百二十三个名字逐一镌刻于副碑之上。

每念一人,碑面便渗出一滴温热的血珠;每刻一字,空中便响起一声嘶哑呐喊——那是亡魂临终前最后一口气,被律法从轮回边缘强行召回。

前七百二十二名士卒,皆死于敌阵冲锋或断粮冻毙,虽惨烈,却属战场常情。

唯独最后一名小卒,名叫陈六斤,籍贯江南临安府,年仅十九,官职不入流,阵亡记录仅一句“殁于乱军”。

可当线清刻下“陈六斤”三字时,整座副碑骤然剧震!

碑面如水波荡漾,浮现出一段模糊却清晰的战场影像:风雪漫天,尸横遍野,一面“镇北军”大旗歪斜倒地。

一名满脸血污的小卒挣扎爬起,右手紧握半截短枪,左手指向远处奔逃的红袍将领,拼尽最后一口气嘶吼:

“将军跑了!别信捷报!我们是被丢下的!”

画面戛然而止。

殿外雷声炸响,暴雨倾盆而至。

兵部尚书当场瘫软在地,口吐白沫,昏厥不醒——那红袍将领,正是他亲侄李崇武,此战首功之人!

翌日朝会,萧玄策端坐龙椅,面容沉静如古井,目光却如刀锋扫过群臣。

“朕赏的是忠勇,不是谎言。”他缓缓起身,掷下一道圣旨,“褫夺李崇武爵位,削去军职,押赴昭冤台前,当众诵读七百二十三名阵亡将士姓名,直至碑血落尽。若有半字遗漏……便让他自己,也变成碑上一个名字。”

满殿鸦雀无声。

而与此同时,冥途结界边缘,断言盘坐于虚空裂隙之间,双目紧闭,灵识穿行阴阳两界。

连续三个月,每逢朔望之夜,他都能感知到一丝极细微的魂力波动,自皇陵方向流向昭冤台。

起初以为是游魂误撞结界,可追踪数次后发现——那是人为引导,且路径精准得如同丈量过一般。

他顺脉溯源,终在太庙偏殿后的守灵房中,寻到一名枯瘦老道。

其人正布坛设祭,香炉中燃的并非檀木,而是混杂着骨灰的黑香;案上七盏铜灯,灯油竟是历代帝王陪葬宦官的脑髓提炼而成。

坛心绘有“祖灵唤魂阵”,以朱砂混合先帝谥册残页为基,意图唤醒列祖列宗亡魂,借其威压震慑天下乱象。

“忠心可悯,乱序当诛。”断言一步踏出,手中破印杵已指向老道天灵。

就在此刻,昭冤台方向忽传一道意念,如风穿耳,却又不容违逆:

“放他们说完。”

断言收势,瞳孔微缩。

下一瞬,整座太庙地底轰鸣作响。

十七道模糊身影自碑心浮现,皆身披龙袍,头戴冕旒——竟是大胤开国以来历任帝王亡魂!

他们不言不语,只是静静立于殿前,目光穿透时空,落在当今天子寝宫方向。

那一夜,萧玄策梦中惊醒,冷汗湿透重衣。

他看见十七位祖先环立丹墀,面容肃穆,眼神却不含丝毫庇佑之意。

最前方那位手持开国铁剑的老者,缓缓开口,声如雷霆:

“你治下之冤,比我们多还是少?”

无人回答。风穿殿宇,烛火尽灭。

数日后,线清奉旨编纂《清明律例》定稿。

她在第一章写下:“凡涉冤屈,不论贵贱,皆可诉于昭冤台。”

笔尖离纸刹那,宣纸竟自行浮现出一行更古老的字迹,墨色深黑如渊:

“凡心不正者,近碑即痛。”

她怔住,指尖发凉。

这不是她写的。

这是沈青梧留下的规则——早在多年前,就已埋入这方天地的律根之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