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1 / 2)
袁绍经他提醒,猛然想起此事——
河北甄氏乃当世首富,家财堪比国库。
袁绍击溃公孙瓒后,甄家之主甄逸欲攀附袁氏以保家族安全,计划将掌上明珠许配给袁熙作为政治联姻。
出身四世三公的袁绍彼时权势滔天,认为甄氏门第虽高却不及袁氏显赫,对这桩婚事态度暧昧。
时移世易,当袁绍陷入困境之际,甄家庞大的财富便成了扭转局势的重要筹码。
促成这场联姻顿时成为当务之急。
确如你所言,甄氏的财力支持确是渡过难关的关键。
仲治(辛毗字),此事交由你负责,速将甄氏女送至平原与显奕(袁熙字)完婚。
辛毗即刻应命。
此时逢纪面露忧色:邺城陷落后,主公对河北的掌控力大不如前,恐甄逸见局势不利而悔婚。
袁绍眉峰骤聚,眼中寒光乍现:当日是他主动求亲,如今若敢反悔,定叫甄氏满门不留!
感受到主公的杀意,逢纪不禁战栗。
辛毗会意道:属下明白该如何行事。
十日后,高唐城。
自攻取临淄后,刘备统领十万大军长驱直入。
沿途济南等郡县皆望风归顺。
刘军兵不血刃夺取黄河要冲高唐。
渡河北上便是平原郡,河北门户近在咫尺。
暮色苍茫中,刘备与众将驻马河畔,眺望滔滔黄河水。
平原...
刘备目露追忆之色,眼前仿佛浮现出那座熟悉的城池。
当年任职平原相时,太史慈单骑求援的往事历历在目。
正是从离**原城开始,他才真正踏上争霸天下的征途,名扬四海。
“
江水滔滔,北风猎猎。
当年那平原小县的父母官,如今已执掌荆扬徐青四州,麾下兵强马壮。
“十年光阴,竟至于此…”
刘备负手而立,衣袂翻飞。
对岸尘烟漫卷,陈登快步上前:“袁熙纠集八千残兵列阵北岸,更得袁绍遣颜良率三千精骑增援——此人乃河北骁将,最擅骑战,恐成我军渡河大患。”
话音未落,忽见北岸骑兵如黑云流动,刀光映日生寒。
“颜良…”刘备长须微动,忽闻马蹄声急。
“报!袁氏使者辛毗携重礼求见,欲议和!”
“袁本初竟遣使求和?”刘备眉峰骤扬。
始终静立的秦牧忽然轻笑:“主公方才所忧颜良骑兵,现下便有良机可除。”
他手指轻叩剑鞘:“辛毗此行不过缓兵之计,我们何不将计就计?若演得真切,必教那三千铁骑自投罗网——”
江涛拍岸声里,一局杀棋悄然铺开。
译文(不同表达方式
夜色渐深,大帐内烛火摇曳。
刘备听完诸葛亮的计策,眼中迸出惊喜的光芒,拍案连声称赞:
妙!妙!军师此策当真高明!
他抚掌大笑:那便依军师之计,好好给辛佐治演场大戏!
......
东城门下,辛毗在卫兵中踏入高唐城,袖中手指不自觉地攥紧。
但愿此行能说服刘备罢兵。他在心中默念,为袁氏赢得喘息之机。
想起袁本初固执己见的样子,辛毗暗自叹息。那位主公为了颜面,竟断然拒绝向曹操求和的提议。
可如今的袁家,哪还有同时抗衡曹刘两家的实力?
唯有与一方修好,方有生机。
因此送甄家女郎至平原后,他立即向袁显奕献策:假借袁绍之名与刘备议和。即便事后袁绍知晓,生米已成熟饭。若真要追究,大可推说是奉了二公子之命——毕竟袁熙如今是本初公唯一的继承人,难道主公当真舍得责罚?
所幸袁显奕不似其父那般固执,权衡利弊后当场采纳了他的建议。
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将思绪拉回现实。透过车帘缝隙,他看见连绵不断的粮车正涌入城门。
这批十万斛军粮入库后,后天还有十万斛。
漯阴粮仓都快堆不下了,听说七日内又有三十万斛要运到......
押粮士卒的交谈声随风飘来。辛毗听着,眉头越皱越紧。
——————
辛毗对青州地势了如指掌,听闻刘军士卒交谈,立时断定刘备将粮草囤积于漯阴城中。
一个冒险计策蓦然浮现心头。
车驾很快入城。
不多时,辛毗已置身郡府大堂。
刘备高居主位,正与文武众臣商讨渡黄河取平原的军事部署。
下官辛毗,拜见玄德公!
辛毗谨慎上前,执礼甚恭。
堂中议论声戛然而止。
刘备锐利目光直刺辛毗,寒声道:辛佐治不在平原为袁熙谋划御敌之策,来此何干?
辛毗身形微颤,面露窘迫。
略作迟疑,他勉强笑道:玄德公用兵如神,我主与二公子皆衷心敬服。此番特奉袁公之命,前来议和。
刘备瞥向秦牧。
果然不出所料,辛毗此行是为求和缓兵。
我大军已抵黄河北岸,冀州指日可破。袁本初凭何与我议和?
刘备毫不留情地反问。
辛毗喉结滚动,额角渗出细汗。
袁公与明公俱是汉室忠臣,志在匡扶社稷。此前发兵讨曹,正是为救天子于水火。既同为大汉栋梁,理当联手诛灭**,何必两虎相争?
恳请玄德公以江山社稷为重,与我主罢兵修好。两家合力伐曹,共扶汉室!
辛毗急智应对,巧言令色间竟将袁绍妆点为朝廷肱股。
刘备猛地拍案而起,眼中燃起怒火。
当年要不是袁绍狼子野心,妄想篡夺朝廷大权,又怎么会让何进把董卓引进京城,害得天下大乱!
董卓挟持天子逃往长安,袁绍自称义军盟首,不去追击董卓拯救天下,反倒先对盟友下**,从韩馥手里抢走冀州!
他们袁家两兄弟,一个在北边,一个在南边,为了争夺天下把大汉朝搅得乌烟瘴气,害得百姓死伤无数!
袁绍想篡夺我大汉江山,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