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次元 >重生三国:吕布,一戟破万法 > 第178章 新野风云,玄德之泣

第178章 新野风云,玄德之泣(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三卷·官渡之战

新野城北,晨风像被磨过的刀口,从麦茬与枯蒿间一寸寸刮过来。昨夜的霜未化尽,田畔尽是银白的刺。巷里有孩童背着空竹篓,对着粮栈方向伸长脖子看;城门洞下,驿马带回的尘还未落,便被人群的脚再一次踏成絮。坊间消息翻得极快:清水渡“人换人”已定,白旗三面,法斧并列,不见血;荆襄“鹿门灯”只亮两回,示“缓”不示“行”;黄祖水寨发了“关令”,北米南盐俱缓三程。风过新野,三种味同时扑在一城人的鼻端:霜的冷、柴的焦、锅底空了的苦。

粮栈外的石阶上,挤着寨丁、老弱、行商与逃来投靠的佃户。许攸披青衫、腰缠三条印带,站在秤旁,指节抹过并州“命署牌”的铜面,冷声道:“按令而行:赈者先登记,弱者先行,丁壮紧后。账要记清,印要盖全,今日只发旧籍三县。外来者,待襄阳回文再议。”

人群里先是一声叹,继而是压不住的喧。一个驼背老叟挤出头来,拄着杖,眼里尽是干皱的红:“官人,庄上今年旱,秋收半失,冬里又疾,咱全家都靠这口粥撑着。昨日里县衙贴了诏,说‘以民为先’,今儿怎地又说‘待回文’?”

许攸眉峰一挑:“我并州印在此,这里发的每一斤粮、每一尺绢他日都要算账;许都半符也在此,董公的令要过目。‘以民为先’,不等于‘以乱为先’。”说着,他把账页“啪”地一合,目光向外一扫,像一把薄刃在日光下闪了一闪。

赵云在场外维持队伍,白袍微振,语温而定:“且退半步,诸位乡亲俱能领到。勿拥,勿挤。”他虽年轻,眼神却极稳。可稳再多,也压不住肚子里饿的响。

草棚下,一片嘈杂里忽然传来一声大吼:“挤什么挤!把粮秤掀了你们就都吃饱了?!”张飞一脚踹翻一个不知由头的架口,丈八蛇矛往地上一顿,“铿”的一声,铁意在冻土上炸开一圈。有人就势怼了句:“将军吃饱了,自然不饿!”张飞火气正盛,正要反唇,关羽已敲了一下磨刀石,清清一声,“得。”那声“得”极轻,却把张飞的怒从喉咙里拦住了。

争执间,城南的钟鼓“咚——”地被敲了一记。声音不重,像从一口很深的井底传来。众人齐齐一滞,回头望去——刘备披着一件旧青裘,缓步自鼓楼下行来。风把他额前的发吹乱了一缕,他不拂,直直走上石阶,朝人群深深一揖。

“刘某来晚了。”

他这句话极轻,像在对谁交待,又像在对自己交待。驿吏低声报上尺书与会簿,董昭的半枚虎符正扣在案上,铜牙细密;许攸的“命署牌”在旁,铜面冰冷。刘备伸手把两物各挪半寸,让它们彼此平平地躺着,不相压、不相掩。他转身,看向台下一双双望过来的眼睛——有怨,有惧,有红得像被风刮破的血。他的喉结滚了一下,鼻翼微颤,忽地,将身一矮。

他跪了。

“刘某以臣子之身,向新野父老请罪——饿肚子的,先饿到了你们;急在道上的,先急到了你们;今日里应当先来的,也该是我。”

他的膝盖触在石阶上,“咔哒”一声,清清楚楚。许攸身子一动,似要阻,终究没有。他背后两名并州书吏愣在那里,不知该作何表情。人群一片死静,连张飞都忘了吼,关羽的指头却更紧地按住了刀背。

刘备抬眼,眼里溢出的不是嚎,是一种被火与雪一同烤过的涩。他扣着案角,稳住气:“诸位,刘某前日已以诏为凭、以并州命署为鉴,去借了三县之粮——襄阳只开半仓,江陵在路,黄祖水寨发关令‘俱缓三程’,盐铁署还要印。‘借而不予’,这是荆襄的法;‘慢而不乱’,这是人间的理。刘某不敢违。但我敢作主的,是一件事——不让孩子与老人先饿。”

他说着,从袖中取出三方薄薄的纸:“今日起,新野发‘义粟券’三等:老弱、孤寡、在役者,先行一等,每人每日一升;丁壮、行商为二等,半升;外来投附者为三等,先登记后补发。此券三印同署:许都半符、并州命署、新野主簿印——三者有一缺印,不作数;三者俱在,日后刘某便拿命去还。”他把“拿命”二字说得极稳,像把一块石压在了纸上。

许攸挑眉:“拿命……是大话。”

刘备转向他,竟笑了一下,笑意薄却真:“许君说一句‘并州的米是并州的’,说得对。那好——并州的米,我借;许都的印,我借;我刘备的命,也借。三借为一,今日先救人。”

许攸目光一敛,正要再言,台下那驼背老叟已“扑通”跪下,磕了一个头:“刘官人,老骨头不求别的,就求你这句‘先救人’。黄泥塘那边还有三家寡妇,今天已经熬不了稀粥了……”

刘备向前一步,扶起老叟,重新立在石阶正中。他摸到自己腰间的系带,系带是新缝的,绢质不佳,边已经起毛。他不假思索,用指尖一挑,竟把它割断了半截。那半截绢随风飘落,被他伸手接住。他扬声:“今日刘某以此断带为誓:义粟不取民一钱,不勒商一利;三月之后,若帐不清、粮未还、印自脏,刘某以此断带之意,断发谢新野。——众位可记。”

风像被这句话按住了一瞬。许攸深吸一口气,指尖抠紧了“命署牌”的边。董昭站在廊下,袖中半枚虎符的影在阳光里落成规矩的形,他的嘴角动了一下,似笑非笑,不发一语。

关羽把磨刀石按在案角,低沉而清:“义粟券,起刻。”张飞“哼”了一声,转身大吼,“都给我排好队!老弱先!谁敢插队,别怪俺不讲情!”赵云招手示意,乡老按里正,行商按铺籍,两队像两条河终于各归其槽。三名主簿同时落笔,刘备亲自押“刘”字,字不甚俊,却稳,印泥一盖,“啪”的一声,红得扎眼。

第一百份义粟券递到驼背老叟手中时,他的手抖得厉害,简直抓不住。刘备把他的手包在自己掌心里,往里按了一下——那一下不重,却像把什么从他胸口按回了肚里。老叟“哇”地一声,泪下来了。刘备的眼眶也红了一圈,他没抹,任它就那样挂着。他转身看许攸:“许君,账交你。你是‘钥’,我愿意把这扇门让你来开——但请你也替我关好。”许攸咬了咬后槽牙,陡然把“命署牌”往案上一拍:“好!账我记,印我盖!谁敢在账上做油花,先过我这一关!”

董昭终于笑了,拱手:“刘都督,半符在此,襄阳缓一日,许都给一纸‘和’书——‘以民为先,不扰荆境’。今日你敢跪,我便敢押。”他抖手挪符,轻轻压在第一百一十份义粟券上。

粥棚里热气往上涌,像冬里第一口从地下冒出来的泉。石阶下一阵嗡嗡的应声,有人把破了口的木碗举高,有人把孩子往上托,有人只是在袖子里悄悄地抹一下眼角。风过,锅盖跳了跳,白气把一城的尖利都熏软了半分。

——

午后,仓前木栅边,许攸撑着一张临时案子,在众目之下当场记账、公示。他原本设的“卡口”变成“算盘”,每一粒珠拨下去都有数。刘备站在一旁,袖里攥着一枚薄薄的纸条——护心镜后的那四字“缓行护民”折得极小,纸角磨出软。他不时触一下,像摸一块温石。

董昭看着这一幕,忽忆起许都相府里曹操端杯时那句“杯中酒”。杯里苦,热却不凉。他清清嗓,向刘备拱手:“刘都督,江东鲁子敬有意来访,问个‘路’,也问个人。若到,愿以东吴盐船为借道,取襄阳之‘慢’一分。”

刘备一怔,旋即会意,笑中有礼:“董公若有劳,刘备当备净几一席。”

董昭颔首,袖底把半符轻轻一转:荆襄“借而不予”、并州“监而不纵”、许都“缓而不散”——三方皆在场,刘备却用一碗粥、一张券,把这一场“慢”化作“活”。他心里暗自记一笔:此人不好缚。

——

日偏西,城外风更冷。赵云巡至南门时,看见城外土坡上立着一位老者,麻布短褐,篮里是冬日少见的青色。他策马近前,翻身下马,作揖:“先生夜来,敢问芳名?”老者笑而不答,只把篮中的几株青蒿与连翘递给他:“给军中伤寒者。告诉你家君:哭,不是弱;哭,是把心里该烧的火,先熄一盏,免得失火。”赵云怔了怔,尚未问名,老者已顺着土坡另一侧的柴垛,慢慢走远。暮色把人影吞得像水里的一笔墨。赵云抱着药篮立了半晌,心里忽然有了某种说不清的敬。

——

入夜,城隅小庙。灯一盏,风从破窗缝里灌进来,又被灯火轻轻压回去。鲁肃换去行旅,束宽衣,笑意温厚,先与刘备拱了手:“鲁子敬,奉孙侯之意,往来荆襄间,问路,也问人。”

刘备让座,亲自斟温酒。两人对坐,窗外有雪,飘了半点又止。鲁肃看一眼刘备眼角未干的泪痕,叹道:“今日在城门,我在众里,也见了。将军一跪,不似求,似问。问谁?问天地,也问百姓。”他顿了顿,低声,“我在江东见过许多‘泪’,多是酒后;今天见的,是清时。”

刘备把杯举到胸口,未饮,先往四方各洒了一点。酒珠落在地上,发出很轻的“嗒”声。他笑道:“子敬见笑。人饿,兵也饿;兵饿,心先散。刘备的泪,不为示弱,是为先把心里的火灭一半,好做长远的事。”他放下杯,直看鲁肃,“江东借道若成,新野、叶县之间的青壮能不离土便不离土,能不拆家便不拆家。刘备要借的,是一个‘久’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