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霸主挥手别旧都,神将扬帆启新程(2 / 2)
泾水南岸古渡。昨日搭起的牛皮囊与浮筏尚在,水面被晨光拢成一片静金。军行不断,辎车先,伤者次,陷阵营居中行成一方稳砚,迅锐队在外沿斜着绕,像匠人手里随时腾挪的刀背。
军医署的担架队在渡口一字排开,王二把背带往肩上一勒,下颌夹住带子,双目如钩——那是他在玄武门下学会的一种“咬命”的姿势。
渡口土坡上立了三杆短旗,旗上各写一字:行、守、安。旗不过三尺,却像把三枚钉打进这条路上每一处泥里。
陈宫拿着竹筹,把“八事备国战”的点子又点了一遍:仓、甲、马、道、营、间、药、民。每点一遍,他就让吏目跑一处。这不是在营里画图,这是在路上画图,把图画在每个人的手里、脚下、心上。
午后,风温了一线。前锋跨过咸阳的界碑,一片平畴像翻开的册页,沟渠尚枯,土色润黑。吕布举目看去,云脚低低,像屋檐压下来,他忽然想到并州的冬日、想到大小寨场里的腊汤与霜刀。他心里某一处柔软的地方在此刻轻轻动了一下——不是软弱,是记得:走,才有回;回,才有家。
“将军。”张辽策马并辔,刀挂鞍侧,笑未全展,“咸阳南渡毕,三十车粮已分,三处小营立了两处。再行三十里,可达泾阳南。”
“好。”吕布目光越过他,看见更远处地平线一抹浅青,“文远,‘三息’记着——斜插、斩旗、夺粮,三息成,不缠斗。”
“谨记。”张辽收笑,刀背在掌下轻轻一转。他知道,自己这口刀要快,但快而不乱,锋靠“脊”。
“高顺。”吕布回首。黑龙牙旗在风里抖了一下又立稳。高顺策马到近前,神色如旧,“在。”
“半步令,传;黑龙牙,守。”吕布顿一顿,“夜里,不扰。”
“谨遵。”高顺应完,忽加一句,“玄武碑下,空格已留,待三月后补刻‘不扰’二字。”
吕布看他,目光里掠过一丝近乎看不见的笑:“好。”
军行再启。路过一个小小的村落,村头新挂的“军政并行程牒”还未被风吹直,乡老带着一群小娃站在树下,举着柴棒却不敢高声。
市巡营有人拎着榜架过去,远远一拱手,把榜挂好,退后三步,抬手示意:“扰民者,可执此榜斥;军有犯,持此榜往营门报。”乡老点头如捣蒜,眼里放光——他这一辈子未曾拿过能约束手中持刀甲士的东西,今日拿到了,且是一张纸。纸比刀轻,轻得像竹叶,轻得能飞;但纸在阳,轻里便有重。
傍晚,营于泾阳南。三小营合一处,帐如半月抱一口火,火不盛,盛则扰;火不绝,绝则寒。“定心阵”在黄昏里再演一次,百人一组,三息静默。
风从阵的缝里穿过去,像有人在弹一口巨钟,钟声不响,纹在地上却微微动。陈宫站在阵外,袖里铃线环腕轻轻一弹,像在合拍。他低声道:“以‘阵’写‘字’,以‘字’养‘心’。”
夜半之前,军中简议。“三辅六法”再清一遍:一、‘昼不宿’——白日不停留,避免与民争市;二、‘夜不扰’——夜深不敲门,不借屋;三、‘榜先行’——榜先于兵到;四、‘文互检’——军报与尚书台互验;五、‘罚必公’——罚在军前,公诸榜;六、‘功必名’——功在民前,名不虚。吕布听完,只加了一句:“‘行’之外,再添‘忍’——忍一口气,换一路安。”
议散。吕布独行至营外一处小丘,丘上立一株瘦松,松针如铁。他把戟插在身旁的土里,戟刃未出,却映了一线月光。他举目望东,黑中有银,银后有光。他忽然举臂向长安方向缓缓一挥,那动作极轻,像在赶开一团雾,又像在与谁告别。他没有说“别”,他知道“别”在心里说就够了;他也知道,谁在那一端看见这一挥,也不必回应——风会替他们回应。
他转腕,压了压腕上的红绢。铃线贴皮处微微一颤:一声。那是“城安”。他低声,“好。”半晌,又轻轻道,“我安。”他没有等第三声。他知道那一声留给将来,留给三月后的“回”。
另一侧土丘,陈宫立在暗影里,望着吕布挥手的背影,把怀中竹筹一根根插在土里,插成一个简单的“帆”形:两根为桅,一根为梁,余者为绳。他自笑:“我们离海很远,却该学会扬帆。帆不是布,是‘约’,是‘榜’,是‘剑’的影子与‘刀’的收口。”他抬手把那“帆”扶正,心里默念:——“龙踞中原,从此一程;国战之格,在此一营。”
长安城里夜更深。社稷坛上香未灭,御案旁“守而必行”的四字在灯光里浮起一层淡光。幼帝睡下前又看了一眼那柄归匣的“天子剑”,小小的手指沿着鞘口抚过去,像抚过一条冷静的河。他对自己低低说:“三月,朕守。”他说“朕”,其实在对城里每一扇屋门、每一面榜、每一张饭桌说。在帘外,王允负手站在阴影里,半晌,长长吐出一口气。他忽然想起陈宫今日在城头说的那句“剑在匣,是用”。是啊,用,不需要拔那么多次,拔得多了,反伤。他压袖而笑,笑里没有轻慢,只有一种穿透风声的疲惫与定。
清凉寺内,李儒吹灭灯,掀帘看月。月光像薄刃,刃上无血。他把那封写好的署名书再次放回案上,不封。他等。等城外那支军,把“昼不宿、夜不扰”走出三处,再写;等城里“公议籍”上,不只是一个名字,再写。他与陈宫,一个在阴里绑,一个在阴里松,看似对峙,其实都在给这座城留余地。
夜风吹过营地的旗。黑龙牙旗先抖再稳;“迅锐”之旗先扬再敛。远处驿道上偶有马蹄声,轻快,不急。张辽坐在火影里以布擦刀,刀背贴着掌,掌心有厚茧。他抬头看夜,有一瞬的恍惚——他想起北地的雪、想起并州老屋外那棵槐树的叶背,想起某个春天里母亲给他擦刀的手背上也有厚茧。他软了一瞬,立刻又硬了回来,笑着对旁边的人说:“睡。明日走快点。”
高顺盘膝坐在地上,盯着黑龙牙旗影落在地上的形,只看一息,便闭眼,像把一块大黑铁安进去。他不想别的。他只记得“半步令”,记得“旗在,人不退”,记得玄武碑下那一条空格。
再远一些,担架队王二把肩带放在身旁,整整齐齐叠好,嘴里嚼着一个冷硬的饼。他不识太多字,便把“军功告示”里他自己的名字描了一遍又一遍,描到字都快被他抠破。他也知晓,自己这一生可能不会再有别的“名”,这一个已经够他在孩子面前说到老。他把饼咽下,往火里吐了口唾沫,唾沫在火里“啵”的一声爆开。他笑起来,露出缺了两颗的大牙。
营外是一片极静的黑,黑里有水声。泾水缓,像一头熟睡的牛在深而不重地呼吸。风带着少许湿意穿过每一行帐,穿过每一柄刀,穿过每一个胸腔,在每一个胸腔里留下相同的节律——不是“热”,是“稳”。“稳”不是不变,是在变里不乱;不是不动,是在动里不失方向。
第二天一早,太阳从雾后爬出,像有人把一枚温玉从水里捞起,水沥沥地滴下来。军号起,队列动。行至泾阳东侧,田畴里有老人对着队列双手合十,老人的背很弯,合十的手很直。吕布在马上微微作揖,马脖子下肌肉线条起伏,像河里的鱼。道路渐平,远处有一线青山,青山之后是渭水折东,折去的方向上,有一个古老的名字在等他们——潼关。关名尚远,心意已至。
吕布回首看向长安。他没看见城,只看见天边淡淡的一抹红。他心里对那抹红说:——“霸主挥手别旧都,神将扬帆启新程。”他知道自己不是“霸主”,至少现在不是。他只是把这句话当成一根针,扎在自己的掌心里,提醒自己:别太快,别太慢;别忘‘约’,别舍‘行’。他抬手,风把绢铃轻轻一拨:一声。城,安。
“走。”他轻声。
队列如河。河上未必有帆,但每一个人的背、每一面旗、每一张榜,都是帆。帆不必高,只要迎风;风不必大,只要不乱。旧都是在身后的灯,新程是前面的路。灯不灭,路不绝。三月之约,从今日起,一日一日扣在每一双脚上、每一片甲上、每一行字上。等三月过去,且看谁先说“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