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287章 代码之外的温度

第287章 代码之外的温度(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封瑶走过去,将文档递给他:“这是我根据我们上次讨论的NLP路径,结合剧本情绪分析和自评量表设计,整理的一些初步构想和技术可行性补充说明。里面尝试将一些情绪词汇与它们在典型生理信号(如心电图的HRV——心率变异性,皮电的SCR——皮肤电反应)中可能的表现做了初步关联假设。你看看是否可行,或者存在哪些逻辑漏洞?”

徐卓远接过,快速翻阅起来。文档条理清晰,不仅引用了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坎农-巴德学说等经典,还将文学性的情感描述(如“肝肠寸断”、“心花怒放”)尝试与他能理解的数学模型(如概率图模型、多维向量空间)和数据流程进行对接。最后附上的那个基于规则的情绪词汇分类器设计草图,虽然略显稚嫩,但结构完整,显示出了对问题本质的把握。

他翻阅的速度慢了下来,手指在某些段落停留,尤其是在封瑶提出的“基于剧本上下文语境对情绪词汇进行动态权重修正”的部分。片刻后,他抬头看向封瑶,语气是纯粹的、不带任何个人情绪的探讨:“引入语境修正权重,这个思路理论上可以显着降低单一词汇的歧义性,提升分类准确率。但语境依赖度的量化标准需要严格且可操作的定义,否则会引入新的主观噪声,导致模型过拟合或泛化能力下降。”

“我考虑过这个问题。”封瑶立刻接话,走到他身边,纤细的手指指向自己画的流程图,“我们可以尝试基于几个维度来设定初始权重系数:一是词频,在特定情绪语境下高频出现的词汇权重更高;二是词向量相似度,计算目标词汇与语境中其他情感词汇的余弦相似度;三是它在剧本中出现的具体情境类型,比如是在冲突高潮、平静叙述还是内心独白中。然后,将这个初始系数作为先验知识,通过后续采集到的演员实际生理数据和细致化的自评标签进行迭代修正。这可能需要引入一个简单的、基于监督学习的机器学习模块,比如逻辑回归或者简单的神经网络……”

两人就着文档和技术细节深入讨论起来,语速很快,涉及“特征工程”、“损失函数”、“交叉验证”等大量专业术语。林骁在一旁听得目瞪口呆,半晌才咂咂嘴,自嘲地笑道:“得,你俩这频道切换得太快,我是彻底插不进去了,跟听天书似的。我还是去隔壁办公室核对一下演员们的具体时间表,确保采集日程万无一失。”说完,自觉地将空间留给了沉浸在新算法构建中的两人。

高效的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才告一段落,实验室再次恢复安静,只剩下服务器低沉的运行声和偶尔的键盘敲击。封瑶从背包里拿出一个浅蓝色的保温盒,打开盖子,里面是码放整齐、散发着温热与淡淡甜香的桂花糯米糕,白色的米糕上点缀着金色的桂花瓣,显得格外诱人。

“我妈妈做的,非让我带点来给你们尝尝,说谢谢你们照顾我。”她将保温盒推到桌子中央,笑容温软,带着家的气息,“忙了这么久,补充点能量?碳水化合物有助于大脑运转。”

林骁刚好回来,立刻欢呼一声凑过来,不客气地拿了一块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赞美:“唔!好吃!软糯香甜,阿姨这手艺绝了!比食堂的好吃一百倍!”

徐卓远看着那盒精致的、明显带着“家庭关怀”和“手工制作”印记的点心,动作有瞬间的凝滞。在他的经验模型里,实验室是纯粹的工作空间,能量补充应遵循高效、标准化原则(如能量棒、咖啡),食物,尤其是这种承载着人情世故的食物,属于另一个维度的、可能干扰工作效率的变量。他下意识地想拒绝,认为这会打破工作环境的“纯净度”。

但封瑶已经自然地拿起一块,递到他面前,眼神清澈而坦然,带着一种不容拒绝的、暖融融的期待:“尝尝看?我妈妈特意说了,糖放得不多,不会腻。”

那目光,和她之前讨论技术方案时的专注锐利截然不同,却又奇异地融合了同样的真诚。他迟疑了一下,仿佛在执行一个未经严格验证的新协议,伸手接过。糯米糕触手软糯温热,放入口中,桂花的清香与糯米的清甜恰到好处地融合,是一种陌生的、带着奇异安抚效果的感官体验,与他数据库里关于“甜食”的抽象定义似乎不太匹配。

“数据记录:外部输入-感官体验(味觉/触觉):桂花糯米糕。关联变量:封瑶-家庭互动(高正向评价)、林骁-愉悦反馈(显着)。初步分析:此特定物质输入在特定环境(协作后)下,似乎能提升环境内非特定对象的积极情绪指数,并可能轻微促进团队协作氛围?关联性不等于因果关系,需更多样本点验证。物质属性(成分、热量)与心理效应之间的映射关系待研究。”

他沉默地吃完,没有发表任何味觉上的评论,但封瑶敏锐地捕捉到他眉宇间那一丝极细微的、仿佛冰川边缘悄然融化的松动,以及他接下来翻阅文档时,指尖力度似乎柔和了些许。她心中莞尔,这大概就是“吃人嘴短”在徐卓远那套严谨逻辑体系里,一种另类的、初步的“协议建立”表现形式?

这时,封瑶的手机再次响起,屏幕上显示着“妈妈”的字样。她依旧如常地走到窗边,接听电话,用同样温和耐心的语气报备行程,安抚家人的牵挂,声音轻柔得像夜风。

挂断电话后,她回过头,发现徐卓远正看着她,这次没有立刻移开目光,那双总是沉浸在数据海洋中的眼睛,带着一种罕见的、纯粹的困惑。他忽然开口,问了一个与项目代码、硬件接口完全无关的问题:“你似乎……很擅长处理这种人际间的情感互动。包括与你的家人维持稳定联系,以及之前高效化解与沈思雨潜在的冲突。这其中的优化算法是什么?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个通用的‘社交协议’?”

他的语气是纯粹的求知,像在分析一个他尚未掌握其底层逻辑的复杂系统。

封瑶走回座位,没有立刻回答。她看着徐卓远那双试图用理性解析“情感”这门最不遵循确定性规则学科的眼睛,心中涌起一股混合着怜惜、理解与坚定责任的暖流。她明白,他并非天生冷漠,只是他成长的环境、他构建认知世界的方式,都无人教他如何去感受那些细微的情感波纹,如何去建立那些代码之外、却至关重要的温暖连接。

“卓远,”她轻声开口,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仿佛怕惊扰了他正在构建的新思考路径,“情感不是一套需要‘处理’或‘优化’的冰冷问题,而是需要主动去‘连接’的频道。就像我们调试这些设备,”她指了指桌上一台精密的放大器,“你需要找到正确的物理接口,理解信号传输的协议,调整阻抗匹配,然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数据交换。家人、朋友……甚至包括我们现在的合作,都是如此。它可能不像代码那样非黑即白,运行过程中会有噪声干扰,会有响应延迟,甚至会出现协议不兼容的情况,但一旦建立了稳定、双向的连接通道,所能获得的数据维度丰富性和整个系统(无论是家庭、团队还是内心)的稳定性与韧性,往往是单机封闭运行所无法比拟的。”

她用了他能理解的技术比喻,将抽象的情感关系具象化为他熟悉的通信模型。徐卓远明显愣了一下,随即陷入了更深的沉思,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发出规律的哒哒声,如同在敲击代码。他的目光投向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他的内部系统正在全力运算,尝试接收并解析那些他过去一直忽略的、来自“情感”这个陌生维度的复杂信号。

封瑶没有打扰他。她知道,改变需要时间,尤其是对徐卓远这样内心秩序森严、逻辑堡垒坚固的人。但她有信心,也有足够的耐心,用一次次有效的“实践验证”,用代码之外无法量化却真实存在的温度,一点点融化他周围无形却坚硬的冰层,让那些因她而悄然探头的、名为“理解”与“靠近”的藤蔓,最终能坚韧地缠绕住他孤独运行的岛屿,将其稳固地连接到一个更广阔、更温暖、也更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实验室的灯光依然清冷如霜,但空气中,似乎有什么东西,正悄然发生着改变。那不仅仅是项目硬件搭建完毕、软件思路明晰带来的进展顺利,更是一种微妙的、始于理解、靠近与尝试连接的救赎,在沉默的思考与一块甜糯的糕点中,静静滋生,缓慢流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