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03章 情感锚点的涟漪效应

第303章 情感锚点的涟漪效应(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徐卓远内部日志中关于“情境满意度”与“正向社交互动促进作用”的初步假设,如同精密逻辑湖面上一颗偏离了既定轨道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持续扩散,开始悄然改变他与他所构建的“客观世界”之间的交互模式。这效应的第一个显着观测对象,便是他与“父节点”徐明远的交互。

周末,徐卓远例行返回那座承载着过往记忆,却大多被他归类为“低信息密度数据”的家。餐桌上,气氛一如既往地带着一丝小心翼翼的疏离。徐明远习惯性地想寻找话题的切入点——询问儿子近期的研究进展,这通常是他们父子间唯一能顺畅进行数分钟以上,且不会因“情感变量干扰”而中断的交流。他斟酌着词句,提起了一个关于神经网络优化的小问题,试图以此打开话匣子。

然而,这一次,徐卓远的反应偏离了预设轨道。

他的处理器在百分之一秒内调取了“记忆与情感关联模型”的子线程,并非直接调用技术资料库,而是应用了新定义的“模糊验证,关注关联性影响”流程。他抬起眼,目光落在父亲带着些许期待的脸上,语气依旧平稳得像在陈述实验数据,但内容却让徐明远措手不及:

“父亲,关于上次您提及的‘银杏叶地图’记忆单元,我已基于现有信息构建间接情境概率模型。综合分析了老宅周边近三十年的植被分布数据、当年气象记录,以及普遍儿童认知行为模式,该特定事件——即‘叶片形状被一致认知为地图’——发生的概率评估为37.8%。”

徐明远拿着筷子的手瞬间顿在半空,瞳孔微不可察地放大。他几乎怀疑自己听错了。儿子……儿子竟然主动提起了这件事?不是以往那种近乎冷酷的“记忆数据不可靠,存在美化或混淆可能”的否定,而是用一种他无法完全理解,但明显是投入了精力去“研究”、去“验证”的态度?

“这个概率,”徐卓远继续以他特有的、剥离了情感起伏的声线说道,“虽未超过随机巧合的常规阈值,但并非为零。其存在的显着性,提示该记忆数据点,可能蕴含超出其本身真实性的关联价值。我目前将其初步定义为待观察的‘情感关联因子δ’。”

徐明远听着儿子口中吐出的“概率模型”、“显着性”、“情感关联因子δ”这些冰冷而拗口的词汇,心脏却像是被一只温暖的手攥住了。他精准地捕捉到了那层层逻辑包裹下的核心信息:小远没有像过去那样直接关闭这个话题,而是在尝试用他唯一熟悉和信赖的方式——数据分析与模型构建,去“理解”和“接纳”这段属于他们父子共同记忆的可能性。这微不足道的37.8%,对他而言,不啻于破开坚冰的第一道曙光!

“好,好……小远,你能……能这么想,爸爸真的很高兴。”徐明远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微颤,他努力抑制着内心翻涌的激动浪潮,生怕过度的情绪表达会惊扰儿子这来之不易的、笨拙的靠近,“那片叶子……不管它是不是百分百像地图,是不是你算出来的这个概率,那天下午,我们一起在银杏树下度过的时光,阳光很好,你笑得特别开心……爸爸至今想起来,心里都是暖的。”

徐卓远的视觉传感器清晰地记录下父亲此刻的面部微表情:眼眶周围肌肉微微收缩,泛起湿润光泽;嘴角自然上扬,形成比平日更深刻的纹路;语音频谱分析显示基频波动幅度显着增大,符合数据库中定义的“强烈正向情绪(喜悦/感动)”状态特征。他内部日志同步更新:“节点‘徐明远’对‘银杏叶地图’关联性话题反馈强烈且积极。初步证实‘情感关联因子δ’对强化亲子互动存在潜在增益。建议增加此类低频率、高情感权重话题的试探性输出,以观察长期效应。”

这一次餐桌上的对话,没有深入任何技术细节,却比以往任何一次关于前沿算法的讨论都更让徐明远感到心灵上的慰藉与希望。他看着儿子依旧没什么表情的侧脸,却仿佛能感受到那层坚硬冰冷的逻辑外壳下,一丝微弱的、试图与世界建立更温暖连接的信号正在努力穿透出来。而这一切变化的起点,他似乎隐隐觉得,与那个经常出现在儿子身边的、沉静如水却蕴含着奇特力量的女孩封瑶有关。

---

封瑶的确敏锐地察觉到了徐卓远身上这种细微的变化。他依然绝大部分时间沉浸在自己构建的算法宇宙里,但在某些瞬间,他会表现出一种基于逻辑推导的、近乎本能的“体贴”,虽然这体贴的形式依旧带着鲜明的“徐氏风格”。

比如,他会根据环境光照度、封瑶阅读纸质资料的时间累积以及他数据库中关于人类视觉疲劳的阈值曲线,计算出她可能的视觉负荷度,然后不动声色地起身,调整她面前台灯的角度和亮度至他模型判定的“最优阅读参数”,整个过程一言不发,仿佛只是在进行一次常规的环境校准。又或者,在前往图书馆前,他会根据历史人流数据、课程表信息以及实时天气(影响出行意愿)构建预测模型,提前为她预留好他判定为“学习效率最高、受干扰最小”的座位,并通过内部通讯系统简洁地发送坐标:“A区7排靠窗,光照均匀,噪音分贝低于平均值2.3。”

这些行为在他自己的逻辑框架内,是“优化协同工作环境参数,以实现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的必要步骤。但在封瑶眼中,这却是他学着用自己唯一擅长的方式,小心翼翼地表达着他的在意和关怀。她每次都欣然接受,并回以真诚的感谢和温暖的笑容,如同小心灌溉一株刚刚破土、尚显脆弱的嫩芽,鼓励着这源于逻辑土壤的情感萌芽。

与此同时,林晓带来的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学术合作也在稳步推进。她提供的关于“联合注意”和“意图读取”的经典实验范式,给了徐卓远新的灵感火花。他开始尝试将这些传统上被认为是主观、模糊的社会性互动,拆解为眼球轨迹追踪数据、身体动作序列、环境上下文信息等多模态数据的时序模式识别问题。

“学姐,徐师兄他……”林晓某次在茶水间碰到封瑶,忍不住小声感叹,语气混合着学术上的佩服和一丝哭笑不得,“他好像把我提供的‘情感依恋理论’中关于‘安全基地’的描述,转化成了一个‘动态风险决策模型’下的‘最优避险与探索平衡点’……他用随机过程和贝叶斯推理来模拟个体在陌生环境中的探索行为,而‘安全基地’的存在被量化为显着降低探索失败风险概率的关键环境参数……这思路,太硬核了,但也真的非常‘徐师兄’。”

封瑶闻言莞尔,眼中流露出理解与温柔:“对他来说,这大概是最直接,也最可靠的理解方式。将不可量化的情感支持与安全感,转化为可计算、可建模的系统稳定性增益。这是他搭建通往情感世界的独木桥,虽然简陋,但方向是对的。”

“不过,这样真的能触及情感的核心吗?”林晓依旧带着一丝属于心理学者的疑虑,“情感不仅仅是风险规避和收益计算。”

“我不知道这是否是唯一或最好的路径,”封瑶目光柔和地望向实验室里那个正对着屏幕上一串串复杂数据流沉思的背影,“但这是他用自己的语言,主动向那个他曾经隔绝在外的世界伸出的触角。对于曾经完全封闭自我,拒绝一切‘非理性’输入的他来说,这本身就是最重要、最具革命性的一步。”

---

然而,现实世界的挑战并未因个人层面的微小进步而放缓脚步。林浩宇副教授关于“短期应用价值”的质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后,终于从实验室内部的私下议论,摆上了正式议程的台面。

在一次小范围的课题组进度汇报会上,徐卓远清晰地阐述了他基于多模态数据构建的“社会性意图推断模型”的理论框架、算法创新点以及初步的实验验证结果。他的报告逻辑链条严密,数据支撑翔实,指向的是一个超越当前主流技术、更具通用性、深层语义理解能力的AI未来图景。

但在他结束报告后,会议室短暂的安静被林浩宇温和却带着无形压力的声音打破。他扶了扶金丝眼镜,面带惯常的微笑,开口却直指核心: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