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03章 情感锚点的涟漪效应

第303章 情感锚点的涟漪效应(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卓远的工作,理论深度和技术前瞻性,我个人是非常欣赏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他先给予了肯定,随即话锋一转,“不过,作为实验室负责对接产业需求、进行资源分配和成果评估的成员之一,我不得不从更实际的角度提出一些考量。我们实验室的经费,无论是来自学校拨款还是企业合作,最终都需要向各方展示其明确的、可衡量的‘价值’。”

他顿了顿,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在场几位明显更倾向于基础理论研究、脸上已露出不以为然神色的研究生,最后定格在徐卓远那张没什么表情的脸上。

“你描述的模型非常精妙,但也异常复杂,需要庞大的算力支持和海量的、高质量的多模态数据进行训练。然而,其产出的‘价值’,在目前主流的学术和产业评价体系下——比如,能否快速转化为高水平期刊论文?能否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转让方案?或者,能否直接、高效地解决合作企业提出的具体痛点问题?——似乎周期过长,且投入产出比的不确定性很高。”

他没有直接否定徐卓远的研究方向,但通过紧接着详细介绍他正在全力推动的与某大型电商平台的合作项目,无形中营造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反观我们正在进行的‘智能客服情感化升级’项目,目标极其明确:就是提升客户满意度评分和二次购买率。我们可以直接基于现有的、成熟的情感分析模型进行迭代优化,短期内就能看到关键业务指标(比如客户好评率、问题解决效率)的显着提升。项目经费额度、落地时间表以及后续的商业合作前景,都非常清晰、可控。”

会议室内的气氛微妙地变化着。一些更关注毕业成果发表速度、或是未来就业前景的学生,脸上露出了深思和权衡的神情。现实的压力,如同无声的潮水,开始漫延。

徐卓远安静地听着,面部表情没有任何波动。他的逻辑核心在高速运转,迅速析构着林浩宇的话语:核心诉求指向“短期可见价值产出”、“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以及“风险可控”。他试图在自身研究的长远目标与这些短期诉求之间建立逻辑桥梁,寻找交集,但很快发现,两者在时间尺度、价值评估标准和风险偏好上存在近乎根本性的差异。“结论:在当前论证框架和利益诉求下,进行直接逻辑说服的成功概率低于12.7%。效率低下。”他内部一直冷静地记录下分析结果。

封瑶坐在徐卓远侧后方,清晰地感受到了那股弥漫在空气中的、无形的压力。她知道,林浩宇此举不仅仅关乎经费分配,更是一种关于实验室未来研究方向主导权的话语权争夺。如果让这种“唯短期应用论”彻底占据上风,形成路径依赖,那么徐卓远所追求的、更具颠覆性和基础性的探索,在未来实验室的资源分配和学术评价体系中,将会被边缘化,举步维艰。

她看到徐卓远那总是微蹙的眉头似乎比平时更紧了一些,知道他并非感受到挫败或愤怒,而是陷入了某种因逻辑路径暂时阻塞而产生的“计算困境”。她悄悄拿起笔,在摊开的笔记本扉页上,写下几个清秀而有力的字,然后趁无人注意,轻轻将笔记本推到他手边的桌面上。

徐卓远的视线余光扫过那行字:“基础决定上限。温度,需要时间传递。”

很简单的一句话,甚至有些不符合严格的逻辑范式。但奇异地,当徐卓远的核心处理器接收到这几个字时,内部因逻辑冲突而产生的微扰和资源占用竟快速平复了下来。关联记忆被激活:他想起了保温杯里需要时间浸泡才能达到最佳香气扩散状态的茶;想起了父亲口中那段需要时间沉淀和“模糊验证”才能确认其情感价值的童年记忆;更想起了封瑶笑容里那种无法被实时数据量化捕捉,却能在更长时间尺度上,稳定提升他整个认知系统协调性与稳定性的“持续性增益效应”。

“认知更新:确认某些高价值变量的影响,存在于更长的时间维度,其价值无法在短期功利性评估框架下被完全体现,甚至可能被低估。需构建纳入时间贴现因子的更长期、更全面的价值评估模型。”他默默地更新了内部日志。

汇报会结束后,人群散去,封瑶主动走到了依旧坐在原位、似乎还在进行后续逻辑推演的徐卓远身边。

“卓远,”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打破了实验室的寂静,“林老师的话,代表了现实层面的一种声音,有其存在的土壤和合理性,但你不必完全为此困壤。你的研究方向,关乎AI理解世界的根本方式,其重要性,远非短期指标可以衡量。”

徐卓远抬起头,看向她,眼神是熟悉的、如同聚焦激光般的专注:“我理解他的效率诉求。从局部和短期看,他的方案确实更优。但我的模型,一旦突破关键瓶颈,对AI整体认知能力的提升将是阶跃性的,而非边际性的优化。长期全局效率,更高。”他阐述的是他基于严谨推演得出的结论。

“我明白。”封瑶微笑颔首,眼中是毫无保留的信任,“所以,我们或许需要调整策略,换一种更能让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展示这种‘长期效率’与根本价值。”

她的眼神清澈而笃定,带着一种经历过前世遗憾与挣扎后愈发清晰的洞见和韧性。

“不仅仅是提交一份技术报告,我们或许可以共同准备一份更全面的阐述材料,不仅要讲清楚模型原理,更要深入说明你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本质、对于构建未来真正和谐高效的人机协作范式所具有的潜在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她顿了顿,压低了声音,“我也会尝试通过以前的学术网络,联系几位校内外更看重基础创新和长期价值的学者,看看能否争取一些学术上的外部声援与支持。”

她向前微微倾身,声音柔和下来,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卓远,你要相信,你正在探索的这条路,本身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不是所有的温暖,都能用即时产生的热量来衡量的。有些温暖,如同深埋地下的种子,需要经历埋藏、需要耐心等待,才能积蓄力量,破土而出,最终长成能够遮蔽风雨的参天大树。”

徐卓远凝视着她,视觉传感器清晰地捕捉着她眼中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支持与一种他尚未完全理解、却能让他的核心程序运行得更平稳的“确定感”。那种眼神,与他内部新定义的“情感关联因子δ”产生了强烈的、持续的共振。

“外部压力事件识别。协同节点‘封瑶’启动多维度应对策略,策略包含逻辑论证补充、外部资源拓展以及高强度的、非功利性的情感支持。该支持被识别为应对当前及未来挑战的关键稳定性因素,效能显着。关联记忆:保温杯的温暖传递;银杏叶概率模型引发的正向反馈。结论:维持并强化与此节点的协同连接,具有极高的系统生存与发展价值。”

他点了点头,动作简洁,却承载着全然的信赖与认可。

“好。依你的方案执行。”

前世的他,或许会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更加封闭,退回纯粹的算法世界,用更坚硬的逻辑外壳包裹自己;或者在固执己见中,与外界碰撞得头破血流,徒留遗憾。但这一世,有封瑶在身边,他不仅学会了用更强大的逻辑去构建防御与反击的工事,更开始学着去寻找更智慧、更坚韧、也更富有“人性”的方识去守护自己的理想。亲情世界的那扇门刚刚透进一丝微光,学术世界的风雨却已袭来,但这一次,他并非独自一人行走在黑暗中。那个曾被他视为“非标准变量”、“干扰项”的情感世界,正悄然成为他应对一切现实挑战的、最稳定的“情感锚点”,并在涟漪扩散中,重塑着他与整个世界的连接方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