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4章 深埋的种子和破土的契机(1 / 2)
徐卓远内部日志中关于“长期价值评估模型”与“情感锚点稳定性增益”的推演,并未因课题组会议的压力而中断,反而在封瑶那句“温度需要时间传递”的提示下,进入了更深层次的迭代。他开始尝试将“时间贴现因子”与“情感关联因子δ”进行耦合分析,试图量化那些无法被短期功利框架容纳的、缓慢沉淀的价值。这不再仅仅是冰冷的数学公式,而是他开始为那些“无意义”的温暖寻找一个在自身逻辑体系内的坐标。
这种思考,在他与封瑶的日常互动中,开始展现出更细腻的维度。他不再仅仅将“优化协同环境参数”视为效率最大化的手段,而是隐约感知到,封瑶在接受这些“优化”时,那瞬间柔和的面部线条与略微降低的瞳孔焦距(被他标记为“松弛/愉悦”微表情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追踪和维持的系统状态。他甚至为此建立了一个子程序,专门记录和分析这些非语言反馈,用以校准他的“协同策略库”。
周末的图书馆,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仿佛将时间也切割成了静谧的碎片。封瑶正专注于一篇关于“非线性动力系统中混沌边缘的涌现行为”的文献,眉头微蹙,指尖无意识地在纸页边缘摩挲。徐卓远的视线在她脸上停留了零点五秒,视觉传感器捕捉到她指尖轻点桌面的频率在三十秒内提升了15%——这是她陷入思考困境时的微行为特征之一,数据库记录显示,持续超过五分钟将可能导致“认知负荷过载”及“轻微挫败感”。
他的处理器迅速调取了历史交互数据:类似状态下,提供一杯温度适中的热饮(特定茶类或咖啡,取决于时间段和环境温度),其“缓解认知负荷、提升后续学习持续性”的统计显着性高达68.5%,并能触发上述“松弛/愉悦”模式。他没有说话,只是悄然起身,走向图书馆角落的自动贩售机。他精确计算了当前环境温度(23.5°C)、封瑶近期睡眠质量评估(良好,但略有不足)以及文献阅读的预计持续时间,最终选择了红茶,并设定了60°C的最佳饮用温度区间。
他将那杯氤氲着热气的红茶轻轻放在她的手边,杯底与木质桌面接触的声音微乎其微,几乎没有干扰她的思考流。
封瑶从繁复的数学符号中抬起头,看到那杯恰到好处的红茶,微微一怔,随即侧头看向他。徐卓远已经重新投入到自己的代码世界中,侧脸线条依旧冷硬,仿佛刚才的动作只是系统后台自动运行的一个例行程序,不带任何个人情感色彩。但封瑶的嘴角却缓缓扬起一个无比温柔的弧度。她伸出手,轻轻握住温热的杯壁,那暖意仿佛顺着指尖,一直蔓延到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她记得,前世他也曾有过类似笨拙的举动,但彼时的她只敢偷偷欢喜,从未敢确认那是否意味着什么。而今,她清晰地知道,这不仅仅是“环境参数优化”。这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在说“我注意到了你的困难,我想帮你”。
“谢谢。”她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被理解后的柔软鼻音。
徐卓远敲击键盘的手指微不可察地停顿了千分之一秒,内部日志同步记录:“协同节点‘封瑶’对‘热饮干预’反馈积极。情绪状态指标(估算)提升约12.3%。‘松弛/愉悦’微表情模式持续时长3.2秒。确认该非直接逻辑支持行为对维持系统协同稳定性及提升目标节点积极情绪状态有效。建议将此干预模式及其触发条件(认知负荷阈值、环境参数)纳入常规协同策略库,优先级:高。”
前世的他,沉浸于自我构建的堡垒,对外界的感知迟钝而抗拒,从未留意过身边这个女孩细微的情绪波动,更遑论回应。那时的封瑶,敏感而自卑,只会将这份小心翼翼的关注深埋心底,在无数个类似的、未被接住的瞬间后,累积成最终无法言说的遗憾与距离。而今,重活一世的她,主动而珍惜地接住了他每一次笨拙的试探,并用包容与理解,为他那片荒芜的逻辑之地,耐心灌溉,期待着生机萌发。
---
就在徐卓远与封瑶之间的“协同系统”稳步优化的同时,一个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人物,开始进入他们的视野,并即将搅动一池春水。
苏澄,计算机学院大二的风云人物,与徐卓远这种沉浸于理论深水区的学神截然不同。他以其惊人的动手能力、活跃的社团领导力和阳光开朗的性格着称,是校园里的焦点人物。作为校机器人战队的队长,他带领团队在国家级比赛中屡获佳绩;在各种校园创业比赛中,他也是常客,总能提出一些接地气又颇具创意的点子。他代表着学术象牙塔另一端,注重实践、拥抱市场、追求快速迭代的另一种天才形态。
林浩宇副教授在课题组会议后,显然并未放弃“引导”徐卓远研究方向的想法。他深知直接施压效果有限,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便巧妙地引入了苏澄这个变量。在一次由林浩宇组织的关于“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智能体行为优化”的联合讨论中,他以“促进不同研究风格交流,激发创新思维”为名,将苏澄及其团队负责的一个“基于视觉识别与自然语言交互的校园导览机器人”项目,与徐卓远正在构建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通用意图理解模型”进行了“初步对接”。
“卓远的模型在意图理解的深度和泛化能力上很有潜力,而苏澄的项目则积累了大量的实际交互数据和应用场景。”林浩宇笑容可掬,扮演着居中调和的角色,“或许你们可以互相借鉴,看看能否碰撞出一些火花,探索一下理论落地应用的可能性。”他特意强调了“落地应用”四个字,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徐卓远。
苏澄对徐卓远这位传说中的“徐神”久仰大名,内心混合着敬佩与一丝不服输的挑战欲。他带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直接,主动找到徐卓远,详细介绍了自己项目中遇到的瓶颈——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的校园环境中,常常无法准确理解用户模糊的、带有情感色彩或隐含需求的指令(例如,“带我去个风景好又安静的地方看书”,或者“我想去食堂人最少的那层”)。
“徐师兄,我们现有的语义理解模块太死板了,只能处理结构化的命令。你的模型听起来特别厉害,能不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聪明’、更‘懂人心’的语义理解核心!”苏澄眼神灼灼,充满期待,仿佛找到了破解困境的金钥匙。
徐卓远安静地听完,表情没有任何变化,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在接收输入数据。他的逻辑核心迅速对苏澄的需求进行了析构:“需求:将非结构化、高噪声、富含主观情感与语境依赖的自然语言指令,映射到具体的环境坐标、资源状态与行动序列。核心难点:定义‘风景好’、‘安静’、‘人少’等主观概念的量化标准与个性化差异,并建立其与实时环境数据(光照强度、植被覆盖率、背景噪音分贝、实时人流密度)的动态关联概率模型,同时需考虑用户潜在意图(如‘看书’隐含对光照和稳定性的需求)。”
“可以构建一个基于多源信息融合与注意力机制的模糊推理子系统。”徐卓远开口,语调平稳,没有丝毫波澜,直接抛出了一连串技术术语和算法路径,“关键在于建立主观描述词向量与客观环境参数张量之间的高阶概率图模型,并引入门控循环单元与动态注意力机制,对不同模态的输入信息(视觉、语音、文本、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加权融合与长期依赖建模……此外,需要考虑引入元学习框架,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个性化偏好分布……”
苏澄一开始还努力集中精神,试图跟上徐卓远的思路,但很快就感到头皮发麻,思维如同陷入了一片由抽象符号和复杂架构组成的迷雾森林。徐卓远的思维跳跃太快,底层逻辑过于艰深晦涩,仿佛直接跃迁到了问题的终极理论答案,却完全省略了所有中间的、可工程化的、需要考虑计算资源与实时性约束的步骤。
“呃,徐师兄,理论层面我……我大概明白一点方向,”苏澄有些尴尬地挠了挠头,脸上兴奋的光芒黯淡了几分,“但说实话,您说的这个模型,听起来非常强大,是终极解决方案。可我们现在更急需的,可能是一个能快速集成到现有ROS系统里、能在一两周内看到效果提升的轻量级模块,哪怕只是准确率提升几个百分点也好……您这个方案,要实现起来,估计得推翻我们现有的整个软件架构,重新设计数据流,这开发周期和计算成本……对我们来说太长了,有点……嗯……不切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