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星轨并行和数据涟漪(2 / 2)
“论证过程基于不完整的观测数据,且忽略了早期异常数据点的预警价值。”徐卓远的回答依旧简洁而笃定,如同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结论错误。”
会议室里一片死寂。这种毫无缓冲的、直接的否定,在注重面子和合作关系的学术圈里,几乎是禁忌。
当晚的视频通话,徐卓远比平时沉默了更久,甚至出现了0.5秒的非必要响应延迟。
“阿远,项目遇到困难了?你的数据流显示心率变异率有所降低。”封瑶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异常状态,她用上了他能理解的专业术语。
徐卓远如实汇报了当前的困境,包括他与欧阳宇在学术观点上的直接冲突。在陈述过程中,他的平均语速比基准值快了0.2倍,这是内部系统因处理高强度社交冲突数据而负载加大的外在表现。
封瑶没有立即给出技术建议,而是问了一个完全出乎他意料的问题:“阿远,撇开所有数据和理论,凭你这些天的观察,你觉得欧阳宇博士,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让徐卓远的逻辑处理单元出现了短暂的停滞。他习惯于分析数据、解构问题,却很少对“人”这种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个体进行整体性的综合评估。
“能力综合评级:A-,创新思维:b+,团队协作效率:c...”他下意识地启动了自己建立的人物评估模型,开始输出量化指标。
“不,我不是问这些可以量化的东西,”封瑶温柔地打断他,“我是问,你觉得他‘为什么’会如此坚持那个可能存在问题的假设?背后有没有可能,存在一些…非技术的因素?”
徐卓远沉默了。这个思考角度完全超出了他平常处理的理性范畴。
“也许…”封瑶的声音带着引导的意味,如同在教他识别一种新的星辰,“他并非完全意识不到那个假设的脆弱性。但那个理论方向,可能是他已退休的导师毕生的心血,承载着某种情感寄托;或者,他本人已经为这个方向投入了太多的时间、声誉和学术资源,形成了路径依赖,使得‘承认错误’的成本,在他心里变得异常高昂?”
这个基于“情感投资”、“学术声誉”、“沉没成本效应”的视角,对徐卓远而言是全新的认知领域。在他的核心认知里,对错分明,效率至上,真理高于一切,从未将如此多的非理性变量纳入决策模型。
“人类的重大决策,并不完全基于纯粹的逻辑和效率最优解?”他像是在确认一个刚刚被发现的理论假设,语气中带着一丝困惑。
“很少完全基于理性。”封瑶微笑肯定,“而且,阿远,别忘了,这也包括你。”
这次对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徐卓远的数据世界里激起了层层涟漪。他开始有意识地重新审视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互动模式。他注意到欧阳宇在引用其导师某篇经典论文时,总会不自觉地用指尖摩挲左手手腕——压力指标瞬时上升12%;他发现那个总爱提问的李瑞,其实对项目历史数据有着近乎照相术般的记忆力,只是缺乏将知识串联起来的自信;他意识到团队中最安静的林静,在组会时看似漫不经心涂画的草稿纸上,往往蕴含着打破常规思维框架的灵感火花,只是她不善于在众人面前清晰地表达。
这些细致的观察,让他初步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包含非理性变量的人际关系交互模型。他开始尝试调整自己的沟通策略,不再直接指出错误,而是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引导数据自主呈现结论的方式,来迂回地传达观点。
三天后,在又一次惨淡的模拟结果出来后,团队士气低落。徐卓远没有重复之前的否定,而是在共享平台上提交了一份精心设计的对比实验方案。该方案将欧阳宇的原有模型和他的新假设放在同等条件下,设置了数个关键的判决性观测点,让冰冷的数据自己开口说话。
“这个实验设计…”欧阳宇仔细审阅着方案,表情复杂,既有被挑战的不悦,也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欣赏,“…非常巧妙,几乎堵死了所有可能的争议点。”
实验结果毫无悬念地、清晰地指向了徐卓远提出的新方向。但这一次,徐卓远没有说任何带有“我早就告诉过你”意味的话,只是在分析会上,用最平实的语言,一步步展示了数据从采集、清洗到分析、得出结论的全过程。
“看来…我们之前的方向确实走错了,得重新开始了。”欧阳宇长长地叹了口气,第一次在全体团队成员面前,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疲惫与挫败感。
“不完全是重新开始。”徐卓远适时地调出了过去数十次失败实验的完整数据记录,并进行了降维可视化展示,“这43次失败的迭代,虽然未能达到目标,但它们以极高的代价,为我们精确标定了127个理论模型的边界条件和参数禁区,极大地缩小了有效解的搜索空间。”
这个独特的视角,让所有团队成员都愣住了,随即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
“你是说,那些失败…”欧阳宇若有所思,仿佛被打通了某个关窍。
“都是有价值的数据资产。”徐卓远接上,语气肯定,“它们用排除法,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哪些路是走不通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知识积累。”
团队的气氛因为这个认知而悄然改变。李瑞第一次在没有被点名的情况下,主动提出了一个关于数据清洗流程的改进建议;林静鼓起勇气,在公开讨论中补充了一个被她疑虑许久、却从未敢提出的关键边界参数;就连欧阳宇,也终于放下了往日的架子,开始真正倾听并重视每一位团队成员,包括那些最年轻助理的意见。
真正的突破,在一个计算资源充裕的深夜悄然来临。当徐卓远敲下最后一行优化代码,屏幕上代表能量场稳定性的曲线,第一次挣脱了以往的混沌与震荡,平滑而坚定地攀升至预设的绿色阈值区域,并长时间保持稳定时,安静的实验室里先是死寂,随即爆发出压抑已久的、充满狂喜的欢呼。
“我们做到了!稳定性超过阈值!模型收敛了!”欧阳宇难得地露出毫无保留的、充满喜悦的笑容,他激动地伸出手,想用力拍一拍徐卓远的肩膀,却在最后一刻敏锐地注意到徐卓远身体那几乎无法察觉的、本能的后撤半步,手掌便顺势落在了旁边的椅背上。
“恭喜。这是团队协作的结果。”徐卓远简单地说,但他的目光在屏幕上那稳定的曲线上停留了数秒,眼中闪烁的数据流光芒,比平日要明亮数分。
那天晚上的视频通话,徐卓远第一次主动地、未经询问地分享了成功的消息。
“星轨并行的核心算法障碍,已于标准时间22点17分被攻克。模型运行稳定。”他的语气依然保持着惯常的平静,但封瑶能清晰地感觉到,那平静之下涌动着的、细微却真实的成就感和…一丝分享的喜悦。
“我真为你高兴,阿远!”封瑶的眼睛弯成了美好的月牙,“不只是为了这个技术上的成功,更是为了你…你开始学会如何与一个团队,一起走向这个成功了。”
徐卓远沉默了片刻,内部系统正在全力处理一种陌生而温暖的感受。这种感觉不像解决一个数学难题时的纯粹智力愉悦,也不像完成一项艰巨任务后的轻松,它更复杂,更柔和,仿佛带着…连接的温度。
“会议结束后,欧阳宇博士私下邀请我参与他下一个关于‘数据引力透镜’的前沿探索项目。”他汇报着这个新的人际关系数据点。
“你怎么想的?”封瑶饶有兴致地问。
“我告诉他,需要综合评估时间资源冲突与项目目标契合度,才能做出决策。”徐卓远如实回答,“但基于现有参数计算,接受邀请的概率初步评估为73%。”
封瑶知道,对于这个习惯于在数据宇宙中独来独往的少年来说,这个73%的概率,已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进步。它代表着信任的建立,代表着他对“联结”价值的认可。
在当晚的个人系统日志中,徐卓远新建了一个情感标签:【联结感】。关联数据包括:团队协作效率提升28%,个人工作压力指数下降15%,对不确定性人际互动的焦虑度降低,以及对未来合作关系的开放性显着提高。
他关闭日志,望向观测窗外。遥远的下方,城市的灯火如同大地之上逆向生长的星辰,璀璨而充满生机。在他的感知中,这个世界不再仅仅是由冰冷、坚硬的数据构成的、需要破解的迷宫,而是开始展现出某种温暖的、有机的、不断演化的生命纹理。
星轨并行,他们在各自的轨道上遵循着物理定律运行,却通过那些看不见的、由思想、情感与共同目标激发的数据涟漪,不断地、微妙地调整着彼此的轨迹与速率。徐卓远知道,他还在学习,学习理解那些无法被完全量化的情感逻辑,学习在绝对的理性与复杂的人性之间,寻找那个动态的、属于他自己的平衡点。而封瑶的存在,就像宇宙中一个稳定的引力源,确保他不会在浩瀚无边的数据海洋中迷失方向,始终能找到回归“人性”港湾的坐标。
实验室的临时任务终将结束,新的挑战会不断涌现。但他知道,有一条连接,超越物理距离与数据流,将会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