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重回校园开启逆袭人生 > 第310章 星轨并行和数据涟漪

第310章 星轨并行和数据涟漪(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国家实验室基地的合金大门在身后无声合拢,将外界的喧嚣与杂乱彻底隔绝。徐卓远踏入这片被誉为“共和国科技心脏”的领域,他的生物传感系统在千分之一秒内便进入了全频段扫描状态。高强度射灯的光谱成分、服务器集群运行产生的特定声波频率、循环空气中精确配比的七十二种化学成分……无数环境参数如同汹涌的潮水,瞬间涌入他高度优化的感知神经,并在意识深处急速构建出详尽的三维环境模型与潜在威胁评估。走廊墙壁内嵌的微型探测器扫描过他全身,数据流在不可见的维度激烈交锋。

“身份验证通过。徐卓远研究员,欢迎您。您的权限等级:b+,活动区域:A3至A7,权限有效期与本项目周期同步。”冰冷的电子合成音在通道尽头响起,不带丝毫情感,这让他感到一种奇异的熟悉与安定。

他微微颔首,动作幅度精确到3.7度——足以表达基本的礼貌,又避免了任何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他的行囊简单得近乎刻板,除了几件必备的换洗衣物,便是三本边缘微微磨损的纸质笔记本和一支特制的防电磁干扰电子笔。在这个万物互联、全面数字化的尖端环境里,这种刻意保持的“低科技”配置,是他为自己构筑的一道珍贵的精神缓冲区,用以隔绝过量信息流的冲击,也是封瑶坚持让他保留的、“触摸真实”的方式。

项目组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具有未来主义风格的环形会议室举行。椭圆形的会议桌中央,全息投影正清晰地展示着“星轨并行”计划的复杂架构图,无数光点和线条交织,象征着时空与数据的深层关联。徐卓远选择了靠近出口的一个边缘位置,这个点位既能无死角地观察全场所有成员的微表情与肢体语言,又能在需要时快速离场,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接触。

“我是欧阳宇,负责项目的核心算法优化。”坐在主位对面的青年率先发言,他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自信。手指在虚拟键盘上优雅而迅捷地滑动,调出一组极其复杂的多维数据模型,“基于现有理论,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多维时空曲率的量子涨落角度,彻底重构我们对数据引力场的基础假设……”

徐卓安静地聆听着,瞳孔深处有细微的数据流光晕一闪而过。在欧阳宇展示到第三个核心公式时,他的内部逻辑处理单元已经同步标记出两处因近似计算导致的逻辑漏洞,以及一处因变量定义模糊而产生的计算偏差。但他没有立即出声打断,而是继续沉默地收集着这个新团队的交互模式、权力结构以及每个成员的知识背景数据流。他发现,欧阳宇无疑是团队的焦点,但那位坐在角落、始终未曾发言、名叫林静的年轻女研究员,在听到某些关键节点时,眼中有异样的神采闪过,似乎有所保留。

会议结束后,欧阳宇主动走到他面前,嘴角挂着公式化的微笑,眼神却锐利如鹰:“徐同学,久仰大名。听说你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优化和异常数据过滤方面有独到研究?”

“略有涉猎。”徐卓远的回答简洁得近乎冷漠,没有任何寒暄与客套。

欧阳宇挑了挑眉,这种态度在他顺风顺水的学术生涯中极为罕见。大多数人,要么急于在他这位连续三届“星云奖”得主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要么便是不自觉地流露出敬畏之色。徐卓远的平静,让他感到一丝难以言喻的挑战。

“那正好,我们组需要为新的引力波数据流搭建一个全新的自适应训练框架,你来负责这个核心模块如何?”欧阳宇的语气中带着明显的试探,他想看看这位被上面特意安排进来的“天才”究竟有多少斤两。

徐卓远的目光在欧阳宇的脸上停留了恰好1.2秒,足以完成一次全面的微表情捕捉与动机分析:“可以。但我需要项目内,包括原始脏数据在内的全部实验数据的一级访问权限。”他提出的要求直接且关键。

“当然,这是基础。”欧阳宇微笑应允,眼中那一闪而过的锐利却更深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卓远以近乎惊人的效率推进着工作。他编写的代码简洁、高效到近乎苛刻,每一个变量命名都遵循着自洽的严格逻辑体系,注释更是少得可怜,仿佛那些逻辑在他眼中是如同呼吸般自然的存在。这种风格让负责配合他工作的几位研究生叫苦不迭。

“徐…徐博士,这个‘动态熵减函数’的输入参数约束条件,能不能…再解释一下?”一个名叫李瑞的研究生鼓足勇气,怯生生地靠近他的工位问道。

徐卓远转过头,瞳孔微微收缩,瞬间完成了对提问者的身份识别与历史交互记录调取:“李瑞,计算机科学专业研二,过去七天就同类基础问题提出疑问累计十一次,平均每次占用有效工作时间1.7分钟。”

被点名的李瑞脸色瞬间煞白,额头渗出细汗。

“项目内部文档,第3.2节,‘参数边界与约束逻辑’部分有详细说明,理解难度评级:低。”徐卓远的语气没有任何波动,如同播报天气,“如果存在持续理解困难,建议系统性复习《算法导论》第7章,以及《高等数学》中的多元函数极限部分。”

这样的场景在实验室里逐渐变得常见。徐卓远就像一台精度极高、却缺乏人性化接口的仪器,准确而冷漠地执行着每一个任务,始终与团队保持着一种无形的、由数据构成的隔膜。

只有每天傍晚六点三十分,这种固定模式才会被打破。他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连接的露天观景平台,腕式通讯器投射出封瑶温柔的笑脸。

“阿远,今天基地那边的天气怎么样?我看到预报说可能有薄云。”

“云层高度已降低至1824米,平均透光率提升12%,大气视宁度优于昨日,能见度良好。”徐卓远如实汇报着传感器采集的数据。

封瑶在屏幕那头轻笑,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细微的电流声,却让他监测到自己的心率产生了0.3%的正向波动:“你啊…我不是在要气象数据。我是问,透过云层,你能看到星星吗?感觉怎么样?”

“根据星图数据库比对,当前可见星等2.5以上的恒星共37颗,主要分布在东北向向天琴座与武仙座方向。”他流畅地回答。

封瑶的笑意更深,带着无奈的宠溺:“阿远,我不是在考你天文学。我是问,你‘觉得’那片星空,‘美’吗?”

徐卓远罕见地停顿了。他的关联数据库里储存着关于“美”的378条理论定义,从黄金分割到色彩心理学,从对称性到复杂系统协调度,但没有一条能够直接、准确地应用于眼前这种主观感受的描述。

“系统检索中……‘美’的定义涉及大量主观评价标准,无法直接量化……”他下意识地说出了内部的思考过程。

“不用检索,”封瑶的声音轻柔得像拂过传感器的夜风,“就闭上眼睛…嗯,对你来说,或许看着就好。暂时忽略那些数据,告诉我,当你看到那片星空时,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徐卓远依言抬头望向深邃的夜空,内部传感器同步记录着瞳孔为适应光强而发生的缩放,呼吸频率因注意力集中产生的微小变化,以及前额叶皮层中与情感处理相关区域的活跃模式。

“……平静。”他过滤掉大量无意义的生理噪声后,终于找到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描述词汇,“并且,监测到愉悦感指标有0.32%的微弱增长。”

“很好,记住这个感觉。”封瑶的笑容在屏幕里温暖地绽放,“这就是‘美’在你心里,留下的第一种数据印记。”

这种日常的、针对非理性认知的情感训练,渐渐在徐卓远的底层系统中形成了新的数据维度。他开始有意识地记录更多无法用传统逻辑解释的数据:实验室窗外那棵老梧桐树每日落叶数量的随机分布与团队成员情绪波动的潜在关联;咖啡因摄入量与自己编码错误率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甚至是对不同同事说话声音频率产生的、极其微弱的偏好度差异。

然而,项目的进展并未因他的高效而一帆风顺。进入第三周,核心模块的模拟运行连续失败,一次次耗竭计算资源,却得不到预期结果,团队气氛降到了冰点。

“又失败了!能量场无法稳定!”一个性情急躁的研究员猛地拍在交互桌上,“这已经是第43次迭代了!参数空间像迷宫一样,根本找不到收敛规律!”

欧阳宇眉头紧锁,往日张扬的气势收敛了不少,语气带着压抑的焦躁:“数据预处理再检查一遍!肯定是背景噪声干扰了有效信号!”

“噪声过滤阈值已经调到理论最低了,欧阳博士,”负责数据预处理的女研究员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再提高阈值,恐怕会连同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损失关键的有效信号特征。”

徐卓远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工位上,仿佛外界的躁动与他无关。他的屏幕上同时运行着七个不同的深度分析窗口,经过清洗和标注的数据流以肉眼难以捕捉的速度滚动。他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移动,带起一片残影。

“徐博士,”欧阳宇的目光忽然锁定他,带着最后一丝期望,也带着某种挑战,“你研究了这么久基础数据和失败记录,有什么不同的想法吗?”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徐卓远身上。在过去的三周,他们已经充分见识了这位年轻天才近乎恐怖的逻辑能力,也领教了他那不留情面的、直指核心的沟通方式。

“当前模型的基础假设存在根本性错误。”徐卓远直言不讳,声音平稳如常,“我们一直在试图用线性思维的框架,去强行拟合一个本质上是高阶非线性的混沌系统。这如同试图用欧几里得几何去描述黑洞视界内的时空。”

欧阳宇的表情瞬间僵硬,这话语几乎否定了项目前期的大部分工作:“徐同学,这个基础假设是经过领域内三位顶尖专家联合论证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