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重阳下沙(2 / 2)
“开窖——!”焦师傅洪钟般的声音立刻接上,回荡在晒场。
刹那间,酒坊真正活了过来。
早已准备多时的汉子们,赤着精壮的上身,肌肉在晨光下油亮。
他们两人一组,抬起巨大的木甑,稳稳架在早已烧得滚水翻腾的大灶上。甑底铺着干净透气的竹篦,竹篦下垫着一层新鲜稻草,既能防粮粒漏落,又能让蒸汽均匀上升。
另一队人则扛起巨大的柳条筐,冲向晒场上堆积如山的红缨子糯高粱。
铁铲翻飞,红褐色的高粱粒带着润粮后的微湿光泽如瀑布般倾泻入筐,再被迅速抬至灶台边。
“上粮——!”
焦师傅一声令下,汉子们动作整齐划一,将满筐的高粱倒入木甑。沉重的粮食撞击木甑的声音沉闷而有力,很快便将木甑填至八分满。
灶膛里,粗大的柴火被烧得噼啪作响,烈焰熊熊舔舐着锅底。巨大的白色蒸汽开始从甑盖边缘、顶端的排气孔猛烈喷涌而出,带着生粮特有的清润气息,瞬间弥漫开来,笼罩了小半个晒场。
随着温度升高,空气中渐渐透出谷物被高温蒸煮时散发的、醇厚绵长的熟香,这是红缨子高粱独有的“粮香底韵”。
姜惊鹊和秦信已走下高台,来到灶台边。
灼热的水汽扑面而来,姜惊鹊鼻尖很快沁出汗珠,他凝神盯着蒸汽的势头,这时候需要需匀而不急,方显火候均匀,同时颜色要纯白无杂色,说明无焦糊。
这个过程,只有他知道,连焦师傅都不清楚。
姜惊鹊伸出手指,试探性地靠近甑盖边缘逸散的热气,又迅速缩回,这是感受蒸汽的“燥度”,判断粮食蒸煮是否到位。
蒸煮持续了约摸一个时辰,酱酒下沙需“熟而不烂”,蒸煮时间比普通白酒更长。
姜惊鹊不时侧耳倾听锅里的“咕嘟”声,判断粮粒吸水膨胀的状态,观察蒸汽的变化。
终于,他猛地一挥手:“停火!卸甑!”
灶膛的柴火被迅速撤出,几个汉子用浸湿的粗布裹手,合力将沉重的木甑从灶上抬下。甑盖被揭开的瞬间,更浓烈的、带着水汽的熟粮香气汹涌而出,没有丝毫焦糊味。
木甑里的糯高粱粒粒分明,颜色变得深红油亮,圆润饱满,**表皮微胀却未破裂,更未开花**——这正是酱酒下沙最关键的“外熟内生、七分熟”标准,表皮熟透便于后续发酵,内里微生则能保留足够的淀粉转化空间。
姜惊鹊大笑:“摊凉——!”
木甑被迅速抬到早已清扫干净的巨大晾堂上。
晾堂是平整的青石板,导热快、易散热。
汉子们挥舞着特制的长柄木耙,这个也是特制,耙齿稀疏,避免碾碎粮粒,像耕田一般,将滚烫的高粱从甑中扒出,迅速在石板上铺开、摊薄,厚度控制在三寸左右。
汗水顺着他们黝黑的脊背流淌,滴落在热腾腾的粮食上,发出轻微的“滋”声,与木耙翻动高粱的哗啦声连成一片。
高温的粮食接触冰凉的青石板,迅速散发出更浓郁的、带着发酵前兆的复杂香气,混合着水汽,在晾堂上蒸腾起一片肉眼可见的薄雾。
姜惊鹊抓起一把摊开的高粱,在掌心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