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以贪治明 > 第359章 考查制度带来的助益

第359章 考查制度带来的助益(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加之,有明一代,地方官的考查,以九年为一个大周期,谓之考满。其中,三年为一个小周期,为初考、再考和通考。

以“上、中、下”为分,大致等同于“称职、平常、不称职”三档。

考满的成绩,若为“称职”,往往能得到一个仕途上的大踏步。如地方官入京官,或是二连跳等等;

若为“平常”,那嘉奖就比较普通了。或寡淡如水的官升一级、或荫一子等等,奖赏和小考差不多。

但凡有心仕途,想求进步的,没人愿意得“平常”。毕竟宦海行舟,一步慢则步步慢。这一点,古今一致。

至于考满成绩为“不称职”,那乐子就大了:重则夺官罢职、贬为庶民,轻则连降两级,调闲散的清水衙门,仕途棺材板都特么合上了,就差上钉...

以普遍情况来说,满九年时的通考最重要。如某位官员,三次小考,分别得了个平常、不称职和称职,那么只要他通考时的成绩是称职,最终结果大概率就是称职。

反之,如果前两次都是称职,最后整了个不称职出来,其最终考满的成绩大概率也会是不称职。

可凡事,都有例外情况,那就是不能连续两次不称职。

除非有大机缘,如崇祯年间就有一知县,因流寇肆虐,初考、再考都是不称职。但其通考时,通过组织民团退敌有功,获评“称职”。

然后经陕西巡按御史奏报,以“乱世需用能臣,不宜苛责小节”为由,说服吏部复核时,批准其为“称职”。

而在三次考查的重要性排名上,仅次于通考的就是初考。

弘治年刊行的《大学衍义补》中,就曾记有:“九年之内,一考不称,二考平常,从不称。”

于是乎,又是初考、又是专业对口的高港,可谓是猪撞树上,他撞斌上了...

周坤来时,就拎了点茶礼、带了副字。打着散衙后闲来无事,想到佐府弟内,有鸿儒、事官,特来叨扰、交流的名义,同李斌表示表示亲近就完了。

真正的实惠,比如分担子、分权,那是提都不带提一个字的。

反观高港,什么王德华、刘德华的...

“烦请这位阿公通禀贵府道台,府衙推官港,得慈溪县衙题报刑名事。港有疑窦,特来奏请道台定夺。”

李府大门外,高港十分规矩且客气地冲着门子李三巡微微拱手。

天可怜见,土里刨食刨了半辈子的李三巡,何曾见过一身官服的人冲自己拱手?哦不,飘了飘了,莫说官人对自己行礼,平时他哪见得到官人啊!

这还没完...

看着眼前的门子,愣愣地看着自己,也不入府通传。

高门大户出身的高港,顿时就懂了!

“来来来,这是二两碎银,阿公辛苦,下值后买些茶水吃吃...”

大气地从袖兜中摸出一把碎银,高港丝毫不避人地拉过李三巡的手,就要往里塞。

直到手上,那真切的触感传来,李三巡这才回神。

“哎哟,大人使不得,使不得。斌...啊不,老爷嘱咐过了。知府大人、推官大人,还有通...通什么来着的官人来访,我们这些做下人的,一律不得收钱。”

“大人赶快拿回去,小的这就去唤老爷...”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