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军营餐食,书斋初展鸿鹄志(2)(1 / 2)
钟繇沉吟道,“我听闻乌桓、扶余诸部素来亲附大汉,若能引为前驱,以胡制胡,确是上策。只是…”
他略作停顿,“异族终究是见利忘义,反复难测之辈。若行驱虎吞狼之计,还须慎防其阵前倒戈之变。”
张梁笑道,“子佩兄,元常兄,此时谈论这些为时尚早。若真有那一日,我自当谨记二位提醒,多加小心。”
他唯恐言多必失,也不想过多谈起军国大事,便岔开话题问道,“荀兄几人不在书斋?”
蔡珂指了指隔壁,“去了青藜书社,瞧瞧寒门学子课业。”
“那我便去书社看看,免得怠慢了客人。”张梁起身告辞,留下钟繇三人继续品评切磋品评。
张梁离开后,阮瑀忍不住问道,“二位兄长,张公子方才所言,辽东奏凯,北击鲜卑…真有成真的一天吗?”
蔡珂笑道,“你今日未去校场,没领略过曲阳兵马雄风,有此一问也属正常。以我看来,区区高句丽,明年必能一战而定,奏凯雒阳!”
“至于鲜卑…”他轻轻摇摇头,“此事尚难预料,但我衷心期盼三郎能够成功。”
钟繇说道,“一年不成便三年,三年不成便五年。只要我辈矢志不渝,终有达成夙愿之日。”
他拿出三个茶杯,一字排开给三人倒茶,“草原部族不事农耕,不善攻城,南下侵袭劫掠全凭快马强弓,骑射之利。”
“若是我大汉能在草原修筑坞堡,步步为营,”他将茶杯推给二人,“以烽燧传讯,步卒据守其中,坞堡城池间以精锐骑兵策应。草原既无树木,又少工匠,难以打造攻城器械,据点便可固若金汤。”
蔡珂却摇头道,“钟兄此计虽妙,却忽略一事。我大汉与草原交界处多是凭借山险为障,若深入草原筑城,粮道漫长,守军孤悬,恐非长久之计。”
钟繇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昔年班定远以三十六人横行西域,正在于善用诸国之力。扶余、乌桓久受鲜卑侵凌,其心必怨。若遣使结盟,许以草场财货,令其为前锋…”
他指尖轻点蔡珂面前的茶杯,“我军只需遣精锐押阵,既可消耗鲜卑与诸部兵力,又能掌控战局。”
蔡珂若有所思,“此计虽妙,却需慎选统兵之人。既要能震慑诸部,又须谨防胡人临阵反噬。”
“正当如此。”钟繇呵呵一笑,“可效仿汉武置属国之策,择其二部贵胄子弟入国为质,同时许以战利品赏赐。再派能吏常驻监军,如此恩威并施,方可驾驭。”
阮瑀听得有些云山雾罩,“若二部不愿为前锋又如何?”
钟繇成竹在胸,“鲜卑各部本有宿怨。可先与较弱部落盟约,以粮草武器为引,助其吞并周围部族。待其壮大心生骄矜时,便可借平定叛乱之名,行兼并之实。”
蔡珂抚掌赞叹,“好个连环计!如此不出十载,草原诸部将在相互征伐中耗尽元气。届时我大汉铁骑出塞,当真要应了三郎那句重现我汉家旌旗!”
“当然,前提都是明年高句丽之战须得大胜而归!”钟繇将手中的茶杯重重地顿在桌上,“若是败了,万事皆休!”
历史上,钟繇虽然没有亲上沙场杀敌,但对敌策略也是有一套的。
建安初年,关中地区被马腾、韩遂等人割据,匈奴羌族也时常侵扰。钟繇时任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采取的就是分而化之,借刀杀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