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军营餐食,书斋初展鸿鹄志(2)(2 / 2)
他招抚南匈奴,笼络少数民族,调和马腾、韩遂等势力,让各部之间互相征伐,稳定关中,避免多线作战。
张梁自然不知道他们三人的这一番言论,此时他已经到了书社之中。
一踏进书社大门,便瞧见裴元绍大剌剌地瘫在门边,双脚架在小桌上,正眯着眼打盹。
张梁上前轻轻将他的腿扫下桌去,裴元绍失去平衡,猛然惊醒过来,“三郎,你干嘛~~”
“睡觉回屋睡去,这是书社,有辱斯文。”
裴元绍站起身,上下打量了自己一番,嘟囔道,“我一个粗人,要什么斯文!”
张梁也不管他,“客人们呢?”
“都在楼上呢,一个个舞文弄墨的…”
“没事就去校场操演。”张梁迈步往里走去,见任嘏与枣袛在书架前翻看农书,窗边聚着几人,仔细一看正是辛毗、繁钦与小师兄任嘏--三人各执一本算经,争得面红耳赤,俨然是棋逢对手,正为术算难题较劲。
与众人简单寒暄后,张梁径直上了二楼。
二楼的光景与楼下截然不同,十余个身着粗布衣衫的寒门学子正伏案疾书,荀家叔侄三人穿梭其间,不时驻足指点。
荀衍俯身为一个少年修正握笔姿势,温声说道,“腕要虚,指要实,楷书不必求快。”那少年红着脸连连称是。
角落里的荀攸则被几个学子围着讲解《大学》,他信手拈过一张纸笺,写下“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逐字解析“修齐治平”之理。
最让张梁意外的是荀彧--他正仔细翻阅着学子们抄录的经文,每看罢一篇便取出几枚五铢钱放在对方案头。
见张梁上来,荀彧含笑走近:“三郎,这抄书补贴的法子实在巧妙。既让子弟得以贴补家用,又助他们精进学业--不知每日能领钱几何?”
“读书人之事,谈钱不免落了俗套,此乃润笔之费。”张梁笑道,“视篇幅长短而定,抄录经史子集每千字十文,诗词歌赋每首一文。若是校对出书稿错漏,另有奖格。”
荀彧抚掌赞叹,“润物细无声。这般既解生计之忧,又励向学之志,难怪曲阳文风日盛。”
荀衍拿着纸笔过来,“三郎,今日那首《精忠报国》,歌词能否为我写下?”
你纸笔都拿过来了,我能不能说不能?
旁边学子为他腾出一个座位,张梁接过纸笔,用行书将歌词快速誊写好。
“三郎此书,与永字八法又有不同。笔法牵丝映带,字形欹正相生、疏密得当,率意气足。”
荀衍连连点头称赞,吹干墨迹后,他将歌词小心卷起,对张梁与荀彧说道,“三郎,有此一书在,我说服族叔更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