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宫苑之外的天空(2 / 2)
这种,比单纯的强硬压制,更让刘协心情复杂。它模糊了纯粹的恨意,让他不得不去面对和思考现实的政治逻辑。
几日之后,一切准备停当。当刘协换上寻常世家公子的服饰,在一队甲胄鲜明、纪律严明的羽林郎护卫下,真正踏出未央宫那扇沉重的宫门时,扑面而来的是长安东市喧嚣的人声、各种食物与货物混杂的气息,以及那久违的、鲜活的人间烟火气。那一瞬间,他眼眶微热,几乎难以自持。
他徜徉于东市,看着商贩叫卖,百姓交易,听着那充满生命力的市井之声;他前往太学旧址,虽然殿宇倾颓,但已能听到里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看到学子们专注的身影;他甚至被允许在羽林郎的护卫下,登上了长安城墙的一处马面,极目远眺,远处秦岭连绵的青色山峦和城郭外大片正在被重新开垦的田地映入眼帘,胸中块垒为之一舒。
他所见的长安,确实在从创伤中缓慢复苏。街道虽不及鼎盛时期繁华,但整洁有序,巡逻的兵卒军容整肃,百姓面容虽带风霜,眼中却少了几分惶惑,多了些许对未来的期盼。
这一切变化,都发生在他身后那个男人的治下。那个被许多士人私下诟病为的边地将领,似乎正在用他的一套方法,让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随行的羽林郎校尉,一位神色沉稳的军官,在刘协望着城外出神时,适时地低声禀道:陛下,主公曾有言,若陛下欲知民间真实疾苦,可往城西流民安置营一观。只是那里条件简陋,恐有碍圣观。
刘协心念一动,立刻颔首示意前往。
安置营的环境确实艰苦,低矮的茅棚,拥挤的人群,空气中弥漫着贫瘠的气味。然而,秩序却出乎意料地井然。有官吏在按册分发粥食,有医官在巡诊施药,甚至能看到一些老工匠在指导青壮制作简单的陶器、编织箩筐。虽然依旧贫苦,但至少,这里的人正在被组织起来,努力地活下去,并且试图靠自己的双手改善境遇。
这些……都是温候着人安排的?刘协忍不住问那校尉。
校尉恭敬回答:回陛下,正是。主公有令,流民亦是陛下子民,当设法使其有食可果腹,有技可谋生,方是长久安定之计。关中之土,再也经不起动荡了。
刘协默然不语。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权力除了用于征伐和掌控,原来也可以用来做这些具体而微、却能实实在在让百姓活下去的事情。吕布或许不是经学传家的正统士大夫,也未必心怀纯粹的忠君之念,但他似乎……是一个懂得如何有效治理、并且愿意去做的实干者。
返回未央宫时,已是暮色四合。刘协身心俱疲,内心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情绪填满。伏皇后早已在殿前等候,见他安然归来,明显松了一口气。
陛下,宫外……景象如何?她轻声问道,带着一丝好奇与担忧。
刘协望着殿外渐渐沉落的夕阳,天边最后一抹霞光将云层染成瑰丽的橘红色。他缓缓吁出一口气,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茫然:看到了更广阔的天空,听到了市井的喧哗,也亲眼见到了……生存的不易与坚韧。他停顿了一下,仿佛在组织语言,最终带着困惑低语,皇后,你说,一个能迅速平定祸乱,稳定秩序,让百姓得以喘息求生,甚至着手恢复民生的权臣,与那些空谈仁义、却坐视百姓流离、只顾争权夺地的州牧诸侯,于这天下苍生而言,究竟……孰轻孰重?
伏皇后轻轻握住他微凉的手,没有立刻回答。这个问题太过沉重,答案也远非简单的忠奸善恶可以概括。这世道的对错,早已在连年烽火中变得模糊难辨。
但无论如何,从这一天起,汉献帝刘协的视野,终于突破了未央宫的重重宫墙。他亲眼见到了真实的天日与人间,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自身处境的无奈与这个时代抉择的艰难。吕布所给予的这份有限度的自由,如同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悄然改变着一些东西,其长远的影响,此刻无人能够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