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市井听风(2 / 2)
李肃又在店内慢悠悠地转了一圈,信步去后厨看了看备料的新鲜程度,随口问了问几位老伙计的近况,甚至还尝了尝今日新熬的汤底,这才仿佛心满意足,脸上重新挂起那副富家翁的闲适笑容,背着手,慢悠悠地离开了暖锅店,身影很快便融入门外喧嚣涌动的人流之中,不见踪迹。
然而,他并未走远,也未返回自己在城中的宅邸,而是不动声色地拐进了相隔两条街巷的一处门面普通、招牌陈旧的山货栈。这货栈表面看来与城中其他经营土产批发的铺面无异,但穿过前堂,进入后院,却是别有洞天。一间门窗皆用厚毡遮蔽、内外隔绝的密室内,炭火烧得正旺,橘红色的火苗驱散了室内的潮湿与阴冷,也映照出李肃脸上那已然彻底褪去的闲适之色,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鹰隼审视猎物般的锐利与冷静。
他在这间只有极少数心腹才知道的密室里坐下,面前的书案上,早已铺开了方才在暖锅店看似随意听闻的、以及近期通过隐秘渠道从长安、晋阳等其他分店送来的各类“市井见闻”与“风味反馈”。这些信息庞杂琐碎,如同散落一地的珍珠。
李肃目光如炬,迅速浏览筛选。他拿起一支吸饱了墨的细狼毫笔,取过几张特意裁剪过的、质地坚韧的桑皮纸,开始快速书写。他使用的并非寻常文字,而是一套内部约定、外人绝难理解的简略符号、数字与特定代称,确保即使密信落入他人之手,一时半刻也难以解读。
笔尖在纸面沙沙移动,留下简洁却信息量巨大的记录:
“邺线:盐政紧缩,官盐质劣价隐涨,商路阻滞迹象显,底层商贾怨气积累。需重点核查其针对并州、司隶方向商路之具体管控措施与强度。”
“许线:皂类利润空间依然巨大,官营替代品品质低劣,未能满足需求,私市渴求程度高。可考虑……经由第三方渠道,极少量、分批放货,进一步抬升价格,试探其市场反应与官方容忍底线。”
“荆线:江夏战事仍处胶着,往来商旅趋于谨慎,沿线粮价已有小幅波动。综合各方信息,黄祖用兵保守,似仍未调动其麾下侧翼某股非嫡系力量(代指甘宁部),此或可加以利用。”
他写得极快,条理却异常清晰,每一个判断都基于多条信息的交叉印证。哪些是无关痛痒的市井闲谈,哪些可能折射出对手势力内部的治理困境与矛盾,哪些又蕴含着可供利用、加以放大或制造事端的机会点,在他心中自有一架精准的天平进行衡量。
写罢,他将几张桑皮纸分别卷成细小的纸卷,小心翼翼地塞入几个看似普通、用于装药材的细竹管内,用特制的火漆仔细封好接口,并在火漆上留下一个微不可察的印记。他伸手,在旁边一个不起眼的铜铃上轻轻敲击了两下,发出清脆而短促的声响。
几乎是立刻,一名穿着货栈伙计普通棉布服饰、但眼神异常沉静精悍的年轻人,如同影子般悄无声息地推门走进来,垂手侍立。
“即刻发出,按甲字三号紧急路线传递,务必亲手送至长安,面呈贾公,不得有误。”李肃将几个竹管递过去,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是。”年轻人接过竹管,没有丝毫多余的动作与询问,只是重重点头,随即转身,如同来时一样,悄无声息地融入密室的阴影之中,仿佛从未出现过。
密室内重归寂静,只有炭盆中偶尔爆出的噼啪轻响。李肃独自坐在案前,身体微微后靠,手指无意识地、有节奏地轻轻敲击着光滑的桌面,目光沉静地望向虚空,仿佛在穿透墙壁,审视着远方那些波谲云诡的局势。暖锅那独特的、令人垂涎的香气仿佛还隐隐萦绕在鼻尖,但此刻,那市井的喧嚣与烟火气已然远去,被隔绝在这间密实的斗室之外。在这里,他不再是那个笑容可掬、和气生财的店铺东家,而是吕布麾下,一张正不断编织、扩展的无形情报大网的关键枢纽之一。这些从杯盏交错间、从商旅抱怨中、从市井流言里收集来的微风,正被他这只无形的手汇聚、提炼,化作一枚枚无声的信使,沿着隐秘的通道,飞向长安,成为那个庞大战争机器与政治棋局在决策时,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往往能影响天平倾斜的、不可或缺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