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28章 基地的“孤岛”堡垒

第228章 基地的“孤岛”堡垒(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压力无处不在。封闭管理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上的不便,更有心理上的压抑和焦虑。尤其是一些年轻的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家在外地,原本盼着春节轮休回家团聚,如今希望落空,还要面对与外界近乎隔绝的环境和对远方亲人的担忧,情绪难免出现波动。

林卫东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在一次各单元负责人参加的视频调度会上,他语气严肃地强调:“封闭管理,封住的是病毒可能的输入渠道,但绝不能封住人心,更不能封住我们攻坚克难的斗志!各单位的负责人,既要当指挥员,也要当政委,要把思想工作做细,把后勤保障做实,确保队伍稳定,确保科研不停摆!”

他不仅是这样要求下属的,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在一次去一个负责关键部件测试的车间巡查时,他发现负责该项目的年轻工程师小张有些心不在焉,眼神里带着挥之不去的忧虑。林卫东没有当场批评,而是在工作间隙,将他叫到通风良好的室外空地,保持着安全距离。

“小张,家里是不是有什么困难?”林卫东的声音透过口罩,少了几分平日的威严,多了几分长辈的温和。

小张愣了一下,眼圈微微发红,低声道:“林总……我爱人在老家,怀孕八个月了,现在那边疫情也挺重,我……我实在放心不下。”

林卫东沉默了片刻,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个在平时寻常的动作,在此时显得有些奢侈,他很快收回了手):“你的情况我了解了。基地会想办法,通过组织渠道,联系你爱人所在地的社区,请求他们给予必要的关照。你自己也要稳住,你在这里把国家交给的任务完成好,就是对家人最好的安慰和保障。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直接向我报告。”

没有空泛的安慰,只有切实的承诺和沉甸甸的理解。小张用力地点了点头,眼神里的慌乱消散了不少,重新变得坚定起来。

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林卫东是前线的指挥员和定盘星,而他的妻子赵庆兰,则成为了稳固后方的“后勤部长”和“心理疏导师”。

基地医院的任务骤然加重,不仅要负责日常诊疗,更要承担起疫情防控的专业指导、发热筛查和隔离观察点的管理工作。赵庆兰作为经验丰富的医务工作者,几乎是以院为家,协调人员、调配物资、制定流程,忙得脚不沾地。

但她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她深知,在这片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干部职工家属的稳定同样至关重要。她主动联系了基地工会和几位热心的家属委员,迅速组建起一支“家属互助队”。

她们通过建立的微信群,及时发布官方疫情信息和解疑释惑,避免恐慌情绪蔓延;她们组织起来,帮助那些双职工都在一线、无人照顾的老人和孩子,代为采购生活必需品,送去热乎的饭菜;她们甚至发挥各自特长,在群里组织线上厨艺分享、育儿经验交流、居家健身小课堂,努力驱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

赵庆兰还特别关注那些家在外地、独自在基地过年的年轻人们。她记得很多人的口味,会特意让食堂准备一些他们家乡风味的菜肴,打包好后,有时甚至自己亲自送去,隔着门说上几句鼓励的话。她那温和而坚定的身影,成了许多年轻人心中的“定心丸”。

基地,这座戈壁滩上的“孤岛”,在疫情肆虐的风暴眼中,以一种近乎悲壮的姿态,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这里听不到外界那么多的救护车嘶鸣,也看不到空荡城市的景象,但这里的紧张与压力,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线。每一个戴着口罩行走在厂区道路上的身影,每一扇亮着灯光的实验室窗户,都在无声地宣告:无论外界风雨如何,这里守护的国家战略安全的底线,不容有失。

林卫东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远处在夜色中依然轮廓清晰的厂房和发射架,目光深沉。他知道,他的弟弟林向洋正在全球奔波采购物资,他的妹妹林雪正在用科技手段预测疫情,他的儿子林帆……他不知道儿子此刻在做什么,但他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场战斗中。而他的战场,就在这里,守住这片“孤岛”,就是他对这个国家、对这个家族最大的贡献。堡垒,必须屹立不倒。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