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暖流汇聚(1 / 2)
疫情下的寒冬,仿佛被无限拉长。空荡的街道,紧闭的门窗,以及空气中无处不在的消毒水气味,共同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的图景。然而,在这片看似凝固的冰冷之下,一股股源自个体、发自肺腑的温热溪流,正顽强地穿透坚冰,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努力地温暖着这片被病毒侵袭的土地。
林帆推着那辆略显陈旧的小推车,车轮在寂静的小区路面上发出单调的咕噜声。今天,他又要去给几位居家隔离和独居的老人配送生活物资。这份志愿者工作,他已经持续了半个多月,最初的生涩和偶尔的委屈,早已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和细微处收获的感动所取代。
他停在一栋楼的单元门前,对照着手机清单,将一袋新鲜蔬菜、一小袋大米和一瓶食用油拎出来,快步走上三楼。敲响了一户独居王爷爷家的门。
“谁啊?”门内传来老人警惕而迟缓的声音。
“王爷爷,是我,志愿者小林,给您送菜来了!”林帆提高音量,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清晰而友好。
门没有开,但猫眼后的阴影移动了一下。这是疫情期间养成的特殊“默契”,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哦哦,是小林啊,辛苦你了,放门口就行,我待会儿拿。”王爷爷的声音缓和下来。
“好的爷爷,东西放门口了,您记得拿进去。垃圾袋我帮您带下去。”林帆熟练地将门口放着的一个扎好的垃圾袋拎起来。
正当他准备转身离开时,门却“咔哒”一声,打开了一道细细的缝。一只布满老年斑、微微颤抖的手从门缝里伸了出来,手里紧紧攥着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急切地往林帆这边递。
“孩子,拿着,拿着!天天跑上跑下的,辛苦了!爷爷没什么好东西,这苹果甜,你尝尝!”王爷爷的声音隔着门缝传来,带着不容拒绝的恳切。
林帆愣了一下,看着那两只红得耀眼的苹果,心中一暖,鼻尖竟有些发酸。他连忙摆手:“王爷爷,不用的,您留着吃,这是我们该做的!”
“拿着!必须拿着!你们这些孩子也不容易……”老人执拗地伸着手,语气里甚至带上了一丝焦急,仿佛林帆不接过去,他就会一直这样举着。
林帆不再推辞,他伸出带着一次性手套的手,郑重地接过了那两只沉甸甸的苹果。苹果表皮冰凉,但他却感到一股滚烫的热流从掌心瞬间传遍了全身。“谢谢爷爷!您快关好门,注意保暖!”
“哎,好,好……”门内传来老人满足的应答声,随后门被轻轻关紧。
林帆握着两只苹果走下楼梯,感觉脚步都轻快了许多。这不仅仅是两个水果,这是被困居斗室的老人所能表达的最真挚的谢意,是冰冷疫情中人性最朴素的温暖。他将苹果小心地放进推车角落,准备带回去和伙伴们分享这份温暖。这束微光,照亮了他略显疲惫的一天。
几乎在同一时刻,在南方的“抗疫物资采购指挥部”里,林向洋收到了一张来自武汉的照片。
照片上,几位身着蓝色隔离衣、戴着护目镜和N95口罩的医生护士,围站在几个刚刚打开的印有外文的纸箱旁,对着镜头比着胜利的手势。尽管口罩遮住了他们大半张脸,护目镜上也凝结着水汽,但那一双双露出来的眼睛里,充满了疲惫血丝之下,难以掩饰的、如释重负的感激与振奋。
照片口罩已收到,及时雨!我代表协和医院IcU全体医护人员,向您和您的团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感谢!辛苦了!”
发信人是医院设备科的负责人,之前一直与林向洋对接物资接收事宜。
林向洋盯着那张照片看了很久很久。他仿佛能透过这小小的屏幕,听到前方IcU病房里监护仪的滴答声,感受到医护人员穿上崭新、合格的防护服时那份增加的安全感。连日来的奔波、与全球供应商的斗智斗勇、天价运费的纠结、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焦虑……在这一刻,全都烟消云散,化为了无比踏实的价值感。
他将这张照片转发到了“林家大树”群里,什么话也没有配。但所有人都明白,这张照片背后,是林向洋和陈静倾尽全力的付出,是连接着海外与武汉前线的一条生命线。这股由商业力量和家国情怀汇聚成的暖流,跨越千山万水,精准地注入到了最需要它的地方。
在北京的实验室里,林雪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她团队构建的疫情传播预测模型,在经过数轮校准和优化后,其某一版本的预测结果,与某重点地区随后几天实际报告的疫情发展态势,呈现出较高的吻合度。该地区的疾控部门特意发来反馈,感谢他们团队提供的数据支持,为当地提前部署医疗资源、精准划定防控区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