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31章 理想的落差

第231章 理想的落差(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时间的长河裹挟着时代的泥沙,奔涌向前。当疫情的阴霾在举国上下的奋力抗击下逐渐消散,生活秩序艰难而缓慢地重回正轨时,个人的命运轨迹也随之开始了新的分岔与延伸。

对于林帆而言,那个在疫情寒冬中穿着红马甲、接收老人苹果、感受暖流汇聚的年轻志愿者,内心已然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蜕变。社区基层的淬炼,让他褪去了不少象牙塔里的书生意气和迷茫,那份在国庆盛典和家庭熏陶下萌生的“做些什么”的念头,如同经过压实的土壤,变得具体而坚定。

他放弃了多家知名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也婉拒了叔叔林向洋让他去公司历练的邀请,毅然报名参加了选调生考试。经过层层选拔和短暂的岗前培训,他最终的分配去向,是一个位于省际交界、藏于连绵群山深处的村庄——云岭村。

出发那天,天空湛蓝,阳光炽烈,一如他此刻的心情。他背着塞得鼓鼓囊囊的行囊,里面除了必要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更多的是他精心准备的关于乡村发展、电子商务、特色养殖种植的书籍和打印资料,还有一个崭新的笔记本电脑,里面存着他熬夜整理的“云岭村初步调研与发展构想”ppt。他想象着自己将用所学的经济管理知识,点燃这片土地上沉睡的潜力,带领村民们走出贫困,迈向小康。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在他胸腔里激荡。

现实,却以一种极其粗暴和直接的方式,给了他当头一棒。

通往云岭村的路,仿佛是一条不断将现代文明剥离的通道。先是乘坐摇摇晃晃、充斥着各种气味的长途班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了四五个小时,窗外的景色从城镇的喧嚣变为丘陵的起伏,最终没入群山的怀抱。班车只到乡里,去往云岭村,还需要换乘。

所谓的“换乘”,是一辆看起来饱经风霜、浑身哐当作响的旧摩托车。司机是个皮肤黝黑、沉默寡言的中年汉子,也是村里人,顺路拉客赚点油钱。林帆抱着行李,有些笨拙地跨上后座。

“坐稳了,路孬。”司机只丢下这么一句,便发动了摩托。

接下来的路程,彻底颠覆了林帆对“公路”的认知。那是一条勉强能容两车交错、坑洼不平、多处可见滑坡痕迹的碎石泥土路。摩托车如同暴风雨中的一叶小舟,在剧烈的颠簸和摇晃中艰难前行,扬起的尘土几乎将他淹没。他紧紧抓住后座的铁架,感觉五脏六腑都快要被颠得移位。路的一侧是陡峭的山壁,另一侧则是令人眩晕的深谷。与之前查阅资料时看到的“已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简介,形成了尖锐而讽刺的对比。

当摩托车终于在一个多小时后来到一片相对开阔的山坳,司机用下巴指了指前方一片散落的房屋,“到了,云岭村。”时,林帆几乎是踉跄着从车上跳下来的,腿脚发麻,满身尘土,之前的豪情壮志,已被这一路的风尘和颠簸消磨了大半。

他站定身子,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翻腾的胃部和激荡的心情,然后抬眼望去。

这就是云岭村?

群山环抱之中,几十户灰扑扑的砖瓦房、甚至还有一些土坯房,毫无规划地散落在山坡上下。几栋稍新些的二层小楼夹杂其间,像是灰布上打的几块补丁。虽然能看到电线杆和偶尔闪过的手机信号塔,证明着“网络”的存在,但整个村子却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沉寂和寥落。

时近中午,却少见炊烟,也听不到鸡鸣犬吠的乡村交响乐。村口的大树下,几个穿着陈旧衣服的老人蜷缩在石头上晒太阳,眼神浑浊地望着他这个突如其来的陌生人,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几个拖着鼻涕、皮肤皴黑的小孩在土坡上追逐打闹,看到他也立刻停下,怯生生地躲到墙角后面偷看。目光所及的田地里,不少明显已经撂荒,长满了杂草,还在耕种的,作物也长得稀稀拉拉,看不出什么生机。

基础设施确实有改善的痕迹——那条让他吃尽苦头的路,至少能通摩托;村委办公室是一栋相对较新的平房,屋顶上架着太阳能板和卫星接收器。但这一切,与他想象中的、充满发展潜力的“乡村振兴示范点”相去甚远。这里更像是一个被快速发展时代暂时遗忘的角落,弥漫着一种停滞和衰颓的气息。

他拖着行李,走向那栋挂着“云岭村村民委员会”牌子的平房。推开虚掩的木门,里面光线昏暗,陈设简陋。几张掉漆的办公桌,几把吱呀作响的椅子,墙上挂着一些泛黄的规章制度和宣传画,角落里堆着些杂物。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旧纸张的味道。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