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三江奔流 > 第271章 “慢”的力量

第271章 “慢”的力量(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战略转向的旗帜已经竖起,但前行之路却并未因此变得轻松平坦,反而显露出另一种形态的艰难。与之前追求技术突破和市场规模时的“快节奏”相比,践行“普惠”的道路,仿佛突然切换到了慢放镜头,每一个环节都透着一种需要耐心打磨的“慢”。

这种“慢”,首先体现在产品开发上。牛博士带领的技术团队,在接到开发App“老年模式”和“方言语音”功能的死命令后,最初是有些无从下手的。他们习惯了构建复杂精巧的算法,优化性能指标,如今却要反过来做“减法”,甚至可以说是“退化”。

“老年模式”绝非把字体调大那么简单。牛博士组织了几次内部讨论,甚至硬着头皮去请教了村里几位眼神不好的老人,才真正理解其中的挑战。

“图标不仅要大,形状还要容易辨认,最好跟实物有点像……”

“颜色不能太花哨,对比要强,我这老花眼,淡色根本看不清。”

“点一下就行,千万别跳来跳去,我记不住路……”

“说话要管用?那感情好!就怕它听不懂我这土话……”

这些来自真实用户的、质朴甚至有些琐碎的需求,让习惯了代码世界的牛博士团队焦头烂额。他们需要重新设计整个UI\/Ux(用户界面与体验),简化信息架构,砍掉绝大多数高级功能,只保留最核心的“浇水提醒”、“施肥建议”、“一键求助”等三四项。每一个按钮的位置、大小、颜色,都需要反复斟酌和测试。

而“方言语音”功能更是难啃的硬骨头。本地方言与标准普通话差异巨大,且存在大量俚语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现有的通用语音识别引擎对此几乎无效。牛博士不得不联系大学的语音实验室,寻求技术合作,同时开始组织人手,大量采集本地老人的语音样本进行模型训练。这个过程繁琐、枯燥,且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成效。

进度汇报会上,牛博士顶着黑眼圈,展示着初步的、界面堪称“简陋”的老年模式原型,以及错误率还很高的方言识别测试数据,语气带着疲惫和些许沮丧:“林帆,这比我们预想的要难,进度可能会很慢……”

林帆看着屏幕上那个字体巨大、色彩对比强烈、只有寥寥几个图标的主界面,却点了点头:“慢没关系,方向对了就行。我们要的不是技术炫酷,是让九叔公他们能看懂、会用。继续投入,需要什么资源尽管提。”

这种“慢”,也体现在线下服务的深耕上。小敏负责的“数字使用小贴士”项目,同样是个细活。她和团队设计的初稿,自认为已经足够简单明了,拿到村里给几位老人一看,问题又来了。

“这个‘wi-Fi’是啥?能不能画个波浪线的符号?”

“‘点击’是啥意思?画个手指头按下去的图不行吗?”

“步骤太多了,我这脑子记不住三步,两步行不行?”

小敏不得不推翻重来,聘请了村里一位会画年画的老匠人参与设计,完全采用图画为主、辅以极大字号文字说明的形式,将连接wi-Fi、微信视频、扫码支付等操作,分解成最直观的连环画步骤。制作完成后,印制成本不菲的大开本手册和海报,在村里各个角落张贴、分发。

同时,与志愿者小蕾团队建立长期合作后,数字反哺活动从“偶尔为之”变成了“定期定点”。小蕾和她的同学们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过来,在榕树下、在村头广场、甚至应老人要求上门,进行一对一、手把手的辅导。这个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时间和耐心,效果无法立竿见影地体现在数据增长上,反而增加了运营的协调成本。

而保留并优化线下传统渠道,则直接意味着更高的运营成本。智慧农业服务,在提供App预警的同时,必须同步安排人员电话通知或上门查看;农产品销售,在运营线上店铺和直播的同时,仍需维持线下集市摊点和代销渠道的人力物力。这种“线上+线下”的双轨并行模式,短期内看,无疑是“低效”和“昂贵”的。

一段时间下来,公司的各项“效率”指标,如App日活、用户增长、线上销售额占比等,增长速度明显放缓。报表上的数字不再像以前那样亮眼。团队内部开始出现一些微小的杂音,有人私下嘀咕:“我们是不是太迁就了?这样下去,商业模式还能成立吗?”“投资人那边看到数据放缓,会不会有意见?”

就连一向坚定的阿雅,看着账面上增加的支出和放缓的增长率,偶尔也会闪过一丝焦虑。

然而,就在这种看似“缓慢”甚至“迟滞”的推进中,一些真正温暖而扎实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