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综影视:白浅被挖眼前觉醒记忆了 > 第23章 反恋爱脑系统之尹静琬(完)

第23章 反恋爱脑系统之尹静琬(完)(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而有些人与事,终究已成了被时代洪流冲刷而去的,遥远的回响。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已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一栋被枫树环绕的静谧住宅内,书房窗明几净。已过不惑之年的尹静琬,鬓角染了少许霜色,气质却愈发沉静雍容。她刚刚结束与香港一所新成立理工学院的电报会议,关于捐赠一批精密工程教材的事宜。

许建璋端着茶走进来,将温热的瓷杯放在她手边。他身形依旧挺拔,只是眼角添了几道细纹,那是岁月与风雨共同镌刻的痕迹。“谈妥了?”他温声问,目光落在妻子沉静的侧脸上,带着数十年如一日的欣赏与温柔。

“嗯,下个月就能启运。”尹静琬端起茶杯,氤氲的热气模糊了她清亮的眼神片刻。她望向窗外,庭院里,几个黑发黄肤的孩子正在草坪上追逐嬉戏,那是他们资助来美求学的华人子弟,周末常聚于此。欢声笑语,充满了生机。

这便是他们如今的生活。抗战胜利后,他们并未选择立刻归国,而是留在了美国。尹静琬深知,一个饱经战火的国家,重建需要的不仅是热血,更是扎实的知识与技术。她与许建璋将大部分积蓄投入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的“华兴基金会”,专注于资助华人学子赴美深造理工、医学,并无偿向国内大学、研究机构转移非敏感的先进技术资料。

许建璋负责基金会的运营与资金管理,他心思缜密,为人敦厚,将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尹静琬则凭借其远见卓识和系统赋予的超越时代的知识眼光(她始终谨慎地以“建议”形式提出),为基金会选定资助方向和技术引进项目。他们不再涉足硝烟与谍影,转而耕耘于教育与科学的园地,以一种更持久、更基础的方式,继续着他们的报国之路。

偶尔,从国内的来信或来访的学者口中,也能听到一些故人的消息。

程信之在新中国成立后,以其在工程领域的专长,投身于国家的工业建设,成为了某重要项目的技术总工,虽也历经风雨,但总算得以施展抱负,实现了另一种价值。他后来与一位志同道合的女工程师结为连理,生活平静充实。尹静琬听闻,心中唯有淡淡的祝福。

至于慕容沣,那个名字已然彻底沉入历史的尘埃。他的败亡,在时代的洪流中,不过是一朵迅速湮灭的浪花。偶尔有历史学者在研究民国军阀史时会提及他,评价褒贬不一,但那些纵横捭阖、爱恨情仇,于今时今日的尹静琬而言,早已遥远得如同上个世纪的旧梦,激不起半分涟漪。她对他,无恨亦无念,只有一种看待历史人物的客观与疏离。

“爷爷奶奶看我们做的风筝!”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着一只略显歪斜的蝴蝶风筝,兴奋地跑进来,小脸红扑扑的。

尹静琬放下茶杯,脸上露出温柔的笑意,伸手替女孩理了理跑乱的头发:“真好看,待会儿让爷爷帮你们放到天上去。”

许建璋也笑着附和,眼中满是慈爱。他们此生未能拥有自己的孩子,却将这些来自故土的学子,视若己出。

夕阳西下,将庭院染成温暖的金色。孩子们的笑闹声渐渐远去,书房重归宁静。

许建璋走到尹静琬身边,与她一同望着窗外的暮色。“静琬,”他轻声开口,“这些年,跟着我,委屈你了。”他指的是那些隐姓埋名、远离故土的岁月,以及未能给予她更显赫、更“正常”的生活。

尹静琬转过头,看着他眼中一如既往的真诚与些许不易察觉的忐忑,微微一笑,伸手握住了他略带薄茧的手。这双手,曾执笔核算账目,也曾为她撑起一片安稳的天空。

“建璋,”她的声音平和而坚定,“这条路,是我们一起选的。能与你并肩,用我们自己的方式,为那片土地尽一份心,我从未觉得委屈,只觉心安。”

她望向远方,目光似乎穿透了时空,看到了那片正在慢慢抚平创伤、焕发新生的故国山河。

“你看,我们现在做的,或许比当初想象的,意义更为深远。”

许建璋握紧了她的手,心中一片温热潮涌。他何其有幸,能得妻如此,携手走过这半生风雨,见证并参与着这静水流深的改变。

窗外,最后一抹晚霞映在天际,绚烂而宁静。

他们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却有着细水长流的坚守与深沉的家国之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