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论坛上的“暗度陈仓”(1 / 2)
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宴会厅内,嗅着新闻味道的媒体记者济济一堂。
水晶吊灯的光芒倾泻而下,映照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空气里混杂着学术圈的矜持、情报人员的审视,以及刻意营造的金钱与野心交织的气息。
远航国际前沿科技论坛的牌子挂得端正,台下坐着的人却心思各异——有真正来交流学问的科学家,有奉命的FBI探员和五角楼技术观察员,还有几位来自欧洲情报机构的“随行人员”,活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谍战戏码误入了学术殿堂。
陈晓站在主讲台上,西装革履,表情是标准的商业精英式微笑。他今天要作为主角,给这个临时凑成的“国际谍战联谊会”,唱一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大戏!
先生们,女士们,他开口,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传遍会场,远航发展到今天,我们的业务现在已经遍及全球,我们的货轮航行在四大洋,我们的车队穿梭于各大洲。但管理信息的瓶颈日益凸显:我们无法实时掌握每一艘船、每一辆车的确切位置。风暴、延误、甚至......不可言说的风险,都在侵蚀着我们货物运转的效率与安全。
台下的FBI探员布朗下意识地坐直了身体,笔尖悬在笔记本上。
陈晓话锋一转,抛出了他精心准备的:因此,决定正式立项星轨计划。我们设想,未来能够用我们自己的火箭——发射属于我们自己的商业卫星,构建一个覆盖全球的卫星定位与追踪网络。我们的每一艘货轮,每一辆卡车,都将成为这个网络上的一个信息节点,实现真正的、全天候的物流可视化!
场内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更多的是交头接耳的议论。卫星?全球定位追踪?这听起来已经远远超出了一家贸易公司的业务范畴,隐隐擦着了某些敏感领域的边。
陈晓内心冷笑:饵撒出去了,就看看鱼儿会不会上钩吧。卫星定位追踪货船?这牛皮吹得我自己都快信了。不过,不擦点国家安全的边,怎么能让台下这些搞情报的老爷们竖起耳朵往这看呢?
他一本正经地继续阐述其商业价值,描绘着高效物流的美好蓝图,仿佛完全没意识到他这个星轨计划在某些人听来,跟我想造个全球监视系统差不多意思。
FBI的布朗探员飞快地记录着,眉头拧成了疙瘩。
旁边五角大楼的空军上校侧过头,用几乎不可闻的声音说:商业卫星?定位全球船只车辆?这个陈晓他真的想上天啊?!
布朗没吭声,但心里已经给和陈晓标上了一个需高度关注的标签。
陈晓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用这个看似宏大、疯狂擦边美国国家安全的、实则目前纯属画饼的航天项目发布会演出,牢牢吸住现场几乎所有官方监视者、FBI和军方的绝大部分注意力,让他们没空去琢磨分会场角落里那些纯学术交流。
他成功了。
……
就在陈晓在主论坛兴风作浪的同时,分会场的气氛要纯粹得多。这里是空气动力学与推进技术专题研讨的场地,钱雪生教授刚刚做完关于高超声速边界层转换的报告,台下来自英国罗尔斯·罗伊斯的詹姆斯·惠特克博士和法国国家航空航天研究院的皮埃尔·杜兰德教授立刻围了上来,就一个计算模型的细节展开了热烈讨论。
钱教授,您对扰动波发展的数学描述非常精妙!惠特克博士毫不吝啬赞美。
确实,这为我们理解跨音速区的非定常现象提供了新思路。杜兰德教授补充道。
站在一旁协调的林默涵,适时地为众人递上咖啡,微笑着加入对话:几位教授的交流真是令人受益匪浅。科学无国界,思想的碰撞才能孕育突破。她语气自然,仿佛只是一个热心于学术交流的组织者。
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向欧洲在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惠特克和杜兰德谈兴更浓,甚至提到了他们所在机构近期的一些非涉密研究计划和学术访问安排。钱雪生听得极为专注,他已经很久没有体验到这种不受干扰、纯粹基于学术的交流了,仿佛回到了被监视之前的自由时光。林默涵在一旁默默听着,记下了几个欧洲研究机构和潜在访问机会的关键词。
……
茶歇时间,人群分散开来。林默涵看似随意地走到独自站在窗边眺望的钱雪生身旁。
钱教授,今天的报告分享非常精彩。她声音温和。
钱雪生回过神,微微颔首:林博士过奖。还要感谢远航基金提供这个机会,让我能重新接触到学界前沿。
这是我们基金会的宗旨所在。林默涵笑了笑,话锋不着痕迹地一转,看着您和欧洲同行的交流,让我想起我父亲。他当年也是在美国留的学,学的是机械工程。
钱雪生露出些许感兴趣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