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论坛上的“暗度陈仓”(2 / 2)
他常说,那时出国留学,心里就憋着一股劲,想着一定要学最先进的技术,回去建设自己的国家。林默涵的语气带着追忆,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引导,后来他回了国,虽然没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算是在实业领域尽了一份心力,至少......养活了不少工人,做出了一些能帮助家乡更好建设的机器。他总是跟我说,科技报国不一定非要造出原子弹,让国家在工业上能不完全受制外人,就是胜利。
这番话,看似在聊家常,却精准地触动了钱雪生内心最深处的弦。让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位在燕京大学任教、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的老教授。当年他决定出国深造时,父亲握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雪生啊,出去好好学,学真本事。但别忘了,你的根在这里。学成了回来,用你外面学到的知识,帮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真正地站起来。‘科技报国’,不应是一句空话啊。
父亲的期望,他离乡背井求学的初衷,与眼前这位林博士父亲的故事何其相似!那种跨越时空、共鸣于血脉和理想的情感,瞬间冲垮了钱雪生因长久压抑而筑起的心防。他感到鼻尖微微发酸,一种找到的激动在胸腔里涌动。
令尊......令人敬佩。钱雪生的声音有些沙哑,我父亲......他也曾是这么期望我的,可惜我现在还做不到。他没有多说,但眼神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已说明一切。
林默涵知道,火候到了。她扫了眼远处FBI布朗的背影,没有在这个话题继续深入,只是轻声说:老一辈人的期望,我们这代人,总要想办法去实现,哪怕道路艰难。
这时,怀斯拿着名单走了过来,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附近的人听到:林博士,我们初步拟定的星轨计划欧洲顾问团队名单差不多了,惠特克博士和杜兰德教授都表示了浓厚兴趣,具体待遇还需要您最终敲定一下。
林默涵接过名单,快速浏览了一下,点了点头,随即对钱雪生报以歉然的微笑:钱教授,失陪一下,有些事务需要处理。
钱雪生看着林默涵和怀斯走向那几位欧洲科学家,看着他们热情地交谈,看着林默涵与惠特克、杜兰德等人握手,显然是在落实那个星轨计划的顾问事宜。他站在原地,手里端着已经微凉的咖啡,心里莫名地空了一块。
一种难以言喻的失落感悄然蔓延。为什么没有邀请我?是因为我的研究领域不相关?还是因为......我身上那甩不掉的?
他自嘲地笑了笑,或许是自己想多了。毕竟是一家商业公司,选择顾问自然有他们的商业考量。只是,在那位林博士勾起他对科技报国的强烈共鸣之后,却被排除在这样一个看似宏大的计划之外,感觉就像在寒冷的冬夜里看到一簇温暖的篝火,却被告知不能靠近。
他望着窗外纽约冰冷的摩天楼丛林,内心深处对归途的渴望,从未如此清晰而迫切。父亲的话言犹在耳,林博士父亲的故事更添了一把火。可是,回家的路在何方?
钱雪生轻轻叹了口气,将失落压在心底。至少,今天他重新感受到了学术的活力和同行的尊重,也意外地遇到了能理解他内心深处抱负的。这已算是不小的收获。
……
林默涵注意到了钱雪生落寞的神情,但她没有立刻上前。她与陈晓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当然现在不能邀请他。FBI的眼睛正死死盯着。必须让他先,才能为下一步——通过欧洲科学家发出邀请——创造更自然、更安全的条件。
钱雪生默默站起身,收拾好自己的笔记。他与林默涵道别时,努力维持着礼貌的笑容,但眼神中的那丝黯然却无法完全隐藏。
谢谢林小姐今天的安排,交流很有收获。他语气依旧客气。
钱教授太客气了,期待下次能与您有更多交流。林默涵与他握手,语气真诚,仿佛完全没有察觉到他的失落。
看着钱雪生独自离开会场的、略显萧索的背影,林默涵心中微微叹了口气。
……
论坛还在继续,喧嚣之外,一些无形的线已经悄然串联起来。陈晓的诱饵成功吸引了监视者的目光,林默涵则在学术交流的掩护下,完成了与钱雪生的第一次深入心灵的接触,并埋下了通往欧洲“回家路”的伏笔。
然而,FBI的布朗探员合上笔记本,看着不远处与欧洲科学家言笑晏晏的林默涵,又瞥了一眼独自离场的钱雪生,职业本能让他觉得,这场看似热闹和谐的学术论坛,底下涌动的水流,似乎并不像表面那么平静和简单。
陈晓那个星轨计划是真是假?
这位林博士,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和基金会负责人吗?
钱雪生真的就这么被排除在外?
他拿起笔默默写下:重点监察目标钱雪生与基金会负责人林默涵有过短暂单独交流,内容未知,但建议加强对林默涵的背景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