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麟儿满月,圣驾亲临(2 / 2)
如今科举初开,寒门士子确乎看到了一丝改变命运的曙光,朝廷亦得注入了新鲜血脉。然……”
他话锋在此微微一顿,目光变得深远,仿佛越过了眼前的热闹,投向了更辽阔的大唐疆域,声音也沉凝了几分:
“然臣近日思之,欲使我大唐江山真正永固如磐石,政令畅通无阻于万里,亿兆黎民归心似水,除却选官用人之外,尚有更为基础、更为深远、关乎国本之事,亟待着手。”
“哦?”李世民闻言,剑眉微挑,兴趣被瞬间勾起,他侧过头,目光锐利地看向杜远,带着探究与期待。
“比科举更为基础、更为深远?关乎国本?你且细细道来,朕愿闻其详。”
杜远深吸一口气,知道接下来所言将至关重要,他整理了一下思绪,沉声道:
“陛下博通古今,可知昔日秦始皇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之后,除却修筑长城、统一货币,所做最为重要、影响最为深远之事为何?”
李世民何等聪慧,对历史更是了如指掌,几乎不假思索便脱口而出:“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此乃奠定华夏一统根基之壮举!”
“陛下圣明!一语中的!”杜远重重颔首,声音清晰而有力,在寂静的回廊中回荡。
“正是此三事!陛下请想,如今天下虽定,四海咸服,然细细究之,各地乡音俚语各异,沟通尚且存在隔阂;
文字书写虽同源,但笔划习惯、异体字使用,南北东西亦有细微差别,于公文传递、典籍传承恐生歧义;
而各地所用度量衡标准,更是五花八门,斗有大小,尺有长短,秤有轻重!此等看似琐碎细微之事,实则关乎朝廷政令能否准确无误传达州县乡里?
关乎国家赋税能否依据统一标准公平征收,不至苦乐不均?关乎天下商贸能否顺畅流通,货殖能否繁荣?更关乎不同地域之文化习俗,能否借此真正融合,使万民对我大唐产生共同之认同与归属!”
他的话语渐次高昂,带着一种描绘蓝图的激情:
“若我大唐,能效仿先贤,承前启后,以长安官话为基础,推行‘标准语’(官话)于官吏、学子乃至民间;
能规范文字书写,厘定正字,刊行天下;能制定精准统一的度量衡器,颁行四海……。
假以时日,使北至漠北草原,南达岭南烟瘴,西出阳关戈壁,东临沧海之滨,凡我大唐旌旗所至,疆土所及,亿万子民,皆能通晓同一语言,使用同一文字,遵守同一度量标准!
则,朝廷政令下达,必将朝发夕至,理解无误,如臂使指,莫敢不从!天下商贸往来,必将尺度统一,童叟无欺,无往不利,货通天下!
四方文化交融,必将障碍尽除,认同加深,最终凝聚成真正的大唐之魂,使万民归心,江山永固!
陛下,此乃铸就万世不朽之基业的根本之策啊!其意义之深远,远超一时一地的得失!”
杜远这番洋洋洒洒、高屋建瓴的论述,如同洪钟大吕,在李世民的耳边轰然炸响,直击心灵!
李世民脸上的轻松笑意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凝重和深沉的思考。
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过了眼前的亭台楼阁,越过了长安的城墙,投向了那广袤无垠的大唐疆土,看到了一个语言统一、文字规范、度量精准、内部凝聚力空前强大、政令畅通无阻的庞大帝国!
那是一种超越军事征服和文化影响的、更深层次的、根植于日常生活的真正大一统!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李世民下意识地喃喃重复着这几个沉甸甸的字眼,眼中的光芒却越来越盛,如同点燃了两簇火焰。
“好!好!好一个杜远!你此言,真乃高瞻远瞩,直指我大唐千秋万代之根基!比之科举选才,其意义更为根本,更为深远!此乃真正的固本培元之策!”
他猛地转过身,情绪略显激动,竟不由自主地用力抓住了杜远的手臂,目光灼灼:
“此事若成,我大唐将不再是地理与军事上的聚合,而是从语言、文字到生活尺度上的真正融为一体,再无隔阂!政令通达,商贸繁荣,文化认同!这……这当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杜远感受到手臂上传来的、来自帝王的坚定力量,知道自己这番肺腑之言真正触动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抱负,他稳住心神,继续冷静地补充道:
“陛下,此事意义重大,然亦牵涉极广,触动各方习惯与利益,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有长远规划,徐徐图之,更需朝中重臣共识,鼎力支持,详细筹划推行步骤,方有可能成功。”
“说得对!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李世民松开手,迅速恢复了作为帝王的冷静与决断力,但眼中的兴奋之色未减。
“此事关系国本,必须谨慎周密。杜远,朕命你,即日起,便与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四人,组成……嗯,便叫‘规制统一筹划小组’吧。
由你牵头,详加商议,务必给朕拟出一个切实可行、步步为营的章程来!要考虑到各地的差异性与接受度,推行的方法策略,可能遇到的阻力及应对之策,务求周全稳妥!”
“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与诸位大人仔细商议,不负陛下重托!”
杜远肃然躬身,郑重领命。他知道,又一项足以影响帝国千年脉络、塑造后世文明形态的宏大工程。
就在这小儿满月的喜庆日子里,于廊下悄然被点燃了火种,正式提上了大唐帝国的议事日程。
身后满月宴的欢声笑语依旧鼎沸,丝竹管弦仍在鸣奏,但杜远与李世民的心中,那因初生婴儿而起的柔情,已然被一幅更为壮阔、更为坚实的江山一统蓝图所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