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朱由榔病急乱投医(1 / 2)
堵胤锡以湖广巡抚身份开城归降,其影响如同巨石落水,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整个湖南。负隅顽抗已失去大义名分和实际意义,永州、宝庆、郴州、衡州、辰州等地的官员、守将闻风而动,纷纷上表请降,传檄而定。
除了湘西少数地处偏远、情况复杂的土司尚在观望外,湖广全境已基本光复,重新纳入大明版图。
行营之内,巨大的天下舆图前,朱由崧负手而立,目光锐利如鹰,扫过那已然大部分染上代表己方颜色的疆域。
大明旧有的“两京十三省”轮廓清晰可见,如今未被控制的,只剩下偏居岭南的两广以及更西南的云贵地区。一种大局将定、胜利在望的氛围,在将领们中间无声地弥漫开来,同时也带来了一丝紧迫感——留给众人开疆拓土、博取不世之功的机会,确实不多了。
性如烈火的曹变蛟率先出列,他声若洪钟,抱拳请战:“陛下!湖广已定,伪明残局惶惶如丧家之犬!末将愿亲率南阳精锐,效仿古之名将,自湘南寻小道南下,绕过韶关天险,出其不意,直捣广州!定将那伪帝朱由榔生擒活捉,献于陛下阶前!”
他眼中闪烁着对战功的渴望,这条路线虽险,若能成功,便是奇功一件。
朱由崧的目光依旧停留在舆图上,缓缓摇头,语气沉稳:“曹卿勇气可嘉!灵渠虽在,沟通湘漓,然五岭崎岖,古道难行。大军穿越,辎重补给线绵长脆弱,极易为敌所乘。即便成功,也必然迁延时日,恐生变故。此非万全之策。”
就在这时,锦衣卫指挥使李岩快步走入,他神色冷静,带来了一条关键情报:“陛下,臣刚收到两广密报。伪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在此任上横征暴敛,贪酷无比,短短数年间,搜刮民脂民膏已积攒了不下四百万两白银的财货!如今风声鹤唳,他将这些财宝分装两百余箱,悉数装载于其座船及亲信船队之上,置于西江肇庆段,随时准备沿江而上,逃往广西!”
李岩走到舆图前,手指划过广西东北部:“陛下,我东南水师已封锁沿海,丁魁楚绝无胆量携如此重宝冒险入海。他唯一的退路,便是经梧州,溯桂江北上,企图退入广西,以桂林为屏障,或继续西逃云南。”
“臣以为,与其劳师远征,冒险翻越五岭直取广州,不如以雷霆之势,南下攻取广西门户全州,继而夺取省府桂林!如此,既可截断丁魁楚西逃之路,将其积蓄多年的巨额财货尽数俘获,亦可关门打狗,将朱由榔、丁魁楚等一众伪明核心,彻底封锁在两广境内,使其无法遁入云贵负隅顽抗!”
听到“四百万两”、“两百余箱”这些字眼,朱由崧眼中瞬间爆发出锐利的光芒。
朝廷如今虽财政好转,但北伐、新政、赈灾、建设,哪一项不需要海量的银子?丁魁楚这贪腐所得的巨款,简直就是为他准备的一份厚礼,岂容其再度流失?
他猛地转身,脸上露出了势在必得的笑容,决策已定:“李爱卿所言,深合朕意!贪墨之财,正好充作军资,以飨将士,惠及百姓!”
他目光炯炯地看向曹变蛟,声音斩钉截铁:“曹变蛟听令!”
“末将在!”曹变蛟精神一振,轰然应诺。
“朕命你,即日率领南阳军主力,并调拨部分熟悉山地作战的湖广降卒为向导,南下攻取广西!首要目标,夺取桂北重镇全州,打开入桂通道!而后,不惜一切代价,以最快速度攻占广西首府桂林!给朕牢牢扼住这条咽喉要道,彻底截断丁魁楚与朱由榔西逃云南的退路!不得有误!”
曹变蛟脸上绽放出兴奋的笑容,他仿佛已经看到了那两百箱金银珠玉在向他招手,洪声保证:“陛下放心!末将必克桂林,锁死广西门户!至于丁魁楚那老贼和他那两百箱‘心意’……末将定原封不动,完完整整地给您送到御前!”
此刻的广州城内,虽地处温暖的岭南,却弥漫着一股比严冬更刺骨的寒意,人心浮动,惶惶不可终日。
总督丁魁楚面色阴沉得能拧出水来。他费尽心机,甚至不惜与郑芝龙撕破脸,才将朱由榔这面“皇帝”大旗抢到手中,本以为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一番霸业。
可他千算万算,也没算到雄踞东南、手握上千条战船的靖海侯郑芝龙,竟能如此不顾颜面,直接向朱由崧屈膝投降!
这一下,他赖以屏障的福建瞬间易主,两广之地门户大开,直接暴露在北军的兵锋之下。
更让他气得几乎吐血的是,郑芝龙为了报复他,竟悍然命令郑家水师舰队驶入珠江口,不时炮击广州城外廓,彻底封锁了通往南海的航道!
原本帆樯如林、商贾云集的珠江水面,如今只剩下郑家战舰那狰狞的炮口。
那些嗅觉灵敏的国内外商人一夜之间跑得精光,原本日进斗金的市舶司收入瞬间清零!这不仅是断了广州的财路,更是掐断了他丁魁楚重要的军饷来源,简直是亏麻了!
如今,手握朱由榔这个“烫手山芋”,非但不能号令群雄,反而让自己成了众矢之的。每当看到御座上那个唯唯诺诺的朱由榔,丁魁楚就气不打一处来,感觉自己做了一笔血本无归的买卖。
他也懒得再维持表面的恭敬,对着御座上的朱由榔,语气强硬地说道:“启禀陛下!臣夜观天象,兼查气运,发现‘弘光’这个年号实在是不太吉利!自陛下沿用此号以来,我大明疆土日削,奸佞频出。为了彰显新朝新气象,扭转国运,臣以为,必须将年号改为‘永历’!”
御座上的朱由榔一脸懵圈,他这皇帝当得,连自己的年号都做不了主了吗?先是郑芝龙,现在又是丁魁楚,怎么个个都喜欢给他换年号?
礼部尚书黄宗羲看不下去了,出列反驳道:“丁总督!国运兴衰,在于人事,岂能笃信此等无稽之谈?当初郑逆擅改年号为‘隆武’,结果如何?未及新年便已败亡!可见新年号,未必就比‘弘光’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