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4章 南宫燕深度参与(1 / 2)
电动汽车的伪装路试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张卫东并没有刻意封锁盛世科技已经开始路试新车的消息,但也仅限于在行业内小范围流传,并未进行任何公开宣传。
他的策略很明确:让产品用实力说话,而非靠营销炒作。
然而,张卫东的精力并未完全停留在路试本身。
他的目光早已投向了更远的未来——智能驾驶。
在设计之初,他就曾明确告诉王哲,电动汽车的终极形态必然是智能化,智能驾驶必须成为未来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可选项。
因此,王哲团队早就在车辆的电子电气架构和底层程序上,预留了完善的智能驾驶接口和扩展空间。
在一个高度保密的会议室里,张卫东、王哲以及精心挑选出来的几位核心软件工程师和算法专家,正在进行一场关于智能驾驶的头脑风暴。
会议已经持续了整整一天。
张卫东在白板上画出了几个关键模块:“感知、决策、控制。这是智驾的三大核心。我们先不谈一步到位的L4、L5,现阶段,我们要务实,目标是实现可靠、好用的L2+级辅助驾驶,并在硬件上为未来的升级做好铺垫。”
他环视在场众人,抛出了一连串问题:
“感知层面,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是趋势,但各自的优势、劣势和成本如何平衡?
“纯视觉方案能否在特定场景下达到足够的安全性?
“决策层面,基于规则的系统与基于深度学习的数据驱动模型,如何结合才能既保证安全又具备足够的智能性?
“控制层面,线控底盘的精密度和响应速度,直接决定了智驾体验的上限,我们目前的供应商能否满足要求?”
……
这些问题极其专业,直指技术路线的核心抉择。
会议室里顿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工程师倾向于激进的纯视觉方案,认为这是成本最优且最具潜力的路径;
有的则坚持多传感器融合才是现阶段确保安全的王道;
还有人对决策算法是应该更“保守”还是更“拟人化”争论不休。
张卫东静静地听着,偶尔插话引导一下方向,或者提出一个关键性质疑。
他并非技术专家,但他超越时代的认知让他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各种技术路径可能面临的瓶颈和未来发展趋势。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场讨论,清晰地分辨出团队中每个人的成色:
王哲依旧是定海神针,思维缜密,善于在不同观点间找到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