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激动的心,颤抖的手(2 / 2)
想到这里,张卫东已经激动得不行。
他不再犹豫,拿起笔,铺开一叠崭新的稿纸。
第一步,就是将“基石计划”进行战略分解和细化。
他不需要像专业科研人员那样去设计具体的技术路线——那是王哲和未来那些顶尖科学家们的工作。
他要做的,是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阶段性里程碑。
在“高端芯片”一栏下,他写道:
-短期目标(1-3年):集中力量,突破28纳米制程工艺的全面自主可控,并实现规模化量产。同步开展14纳米制程关键技术预研。
-中期目标(3-5年):实现14纳米制程量产,7纳米制程取得关键突破。在芯片设计工具(EDA)、核心知识产权(IP)领域形成自主体系。
-长期目标(5-10年):在先进制程(7纳米及以下)追平国际主流水平,并在特定领域(如人工智能芯片、车载芯片)形成领先优势。实现从材料、设备、设计到制造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在“工业软件”栏下,他备注:此领域王哲团队已有深厚积累,需将其纳入总体框架,重点补强高端CAE(计算机辅助工程)、EDA等短板。
“精密仪器”与“新材料”也依此思路,勾勒出清晰的攻坚路径和目标。
这些目标,在当下看来,有些近乎天方夜谭,但张卫东知道,这是必须迈过去的坎,而且凭借他的“先知”,完全有可能提前实现。
他之所以把时间线拉得如此之长,正是为了能让高层不会以为他在痴人说梦。
细化目标之后,便是对应的人才地图。
他闭上眼睛,前世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那些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技术大牛、那些在各自领域深耕细作的“隐形冠军”,如同电影画面般在他脑海中一一闪过。
他拿起笔,在另一张纸上开始罗列名字,以及他们目前可能所在的机构、研究方向,甚至是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性格特点和需求。
李易,未来中微半导体设备的创始人之一,此刻应该还在某研究所,对等离子体刻蚀技术有着独到见解,但因经费问题举步维艰……
李爱杰,未来将在芯片制造工艺上大放异彩的天才工程师,现在可能刚回国不久,正在寻找合适的平台……
李军,新材料领域的怪才,对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氮化镓、碳化硅有着超前的理解,但性格执拗,与当前单位领导关系紧张……
一个又一个名字被写下,一张覆盖芯片、软件、仪器、材料四大领域的“潜龙榜”初步成形。
这些人,就是他接下来要亲自去拜访、去说服、去“挖”来的核心骨干!
当然,他知道,仅仅靠他一个人,靠科协一个单位,无法容纳所有人才。
他需要构建一个网络,一个以“基石计划”为纽带,连接国家实验室、顶尖高校、龙头企业乃至海外英才的开放式创新网络。
他要让科协,成为这个网络的核心枢纽,成为科技工作者们真心认可的“家”。
放下笔,张卫东长舒一口气,眼中闪烁着锐利而充满期待的光芒。
“基石计划”的宏图,在他脑海中已经不再是纸面上的文字,而是一幅正在徐徐展开、充满无限可能的壮丽画卷。
资金的问题,可以凭借他的商业头脑和盛世集团的底子,多方筹措;
人才的问题,凭借他的“先知”,可以精准定位,提前布局;
而方向的问题,更是他最大的依仗!
现在,箭已上弦。
他的下一步,就是带着这份细化方案和人才名单,再次面见大长老,争取最高层面的授权和资源支持。
然后,亲自出马,去将那些散落在各处的“珍珠”,一一拾起,串成一条能够照亮国家前路的璀璨项链。
科协这方看似平静的池塘,即将因他张卫东的到来,掀起一场席卷整个科技界的巨大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