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权道游龙 > 第1016章 破晓之光

第1016章 破晓之光(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结束了为期一周的江南调研,张卫东并未返回京城,而是直接飞抵江城。

盛世集团芯片实验室里,气氛凝重而专注。

虽然28纳米制程在实验室环境下已经突破,但距离真正的产业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良品率不稳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难题。

张卫东的到来,让整个团队既紧张又期待。

他不懂那些复杂的化学公式和物理原理,但他有着超越时代的技术视野和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

在听取了王哲和技术团队详细的汇报后,张卫东站在白板前,沉思片刻,拿起笔,画出了一个简化的工艺流程框图。

“我不懂具体的技术细节,”张卫东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但我知道,任何复杂系统,都可以分解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是出在几个关键工艺节点的控制和衔接上?”

他指着白板上的几个点:“光刻对准精度、薄膜沉积均匀性、离子注入剂量控制……是不是这几个环节的波动,导致了最终良品率的巨大差异?”

在场的几位资深工程师面面相觑,眼中都露出了惊异的神色。

张卫东指出的,正是他们目前遇到的最核心的几个痛点!

“张副主席,您……您怎么知道的?”首席工艺工程师忍不住问道。

张卫东淡然一笑:“猜的。既然知道了问题所在,那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思路?不要追求一次性完美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先集中火力,攻克波动最大的那个节点。”

他顿了顿,抛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建议:“比如说,我们能不能设计一种‘自适应校准’机制?通过实时监测关键参数,动态调整工艺配方?甚至,引入人工智能算法,让机器自己学习如何优化工艺条件?”

这个思路,在2006年的芯片制造领域,堪称石破天惊!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到技术人员粗重的呼吸声。

王哲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他猛地一拍桌子:“对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用固定的工艺参数去适应波动的材料和设备状态?为什么不能让工艺参数动态地去匹配实时条件?”

这个思路如同醍醐灌顶,瞬间打开了所有人的思维枷锁。

在张卫东的方向性指导下,技术团队重新调整了研发重点,集中力量攻关工艺控制的自适应算法。

与此同时,张卫东协调下的“基石计划”专项基金开始发挥作用,来自全国顶尖高校和研究所的相关专家被迅速组织起来,成立联合攻关小组。

令人惊讶的是,进展比预想的要快得多。

不到一个月时间,基于王哲团队强大算法能力开发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初见成效。

当第一批量产测试芯片的良品率稳定在85%以上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奇迹!这简直是奇迹!”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专家热泪盈眶,“我们至少节省了两年时间!”

张卫东看着测试报告上漂亮的数据曲线,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这把开启未来的钥匙,终于被他牢牢握在了手中。

有了稳定可靠的28纳米芯片,一直被张卫东视为“杀手锏”的自动驾驶技术,终于有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在王哲的亲自督导下,自动驾驶项目组开始了最后的冲刺。

令人惊叹的是,软件的开发进度快得超乎想象。

王哲团队在算法和系统集成上的深厚积累,配合张卫东提供的清晰技术路线图,让很多原本预计需要数月攻克的难题,在几周内就找到了解决方案。

当第一辆搭载完整自动驾驶系统的“燕悦”原型车下线时,连见多识广的王越都震惊了。

“这……这就成了?”他绕着车辆转了好几圈,难以置信。

张卫东坐在驾驶座上,轻轻按下中控屏上的“自动驾驶”按钮。

车辆平稳起步,自动识别车道,精准跟车,平稳制动……

一切行云流水,仿佛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操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