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4章 聚沙成塔(2 / 2)
早在张卫东四处搜罗人才之际,关于“基石计划”将吸纳社会资本参与部分领域(尤其是基础材料)的消息,就已通过特定渠道,被有意无意地释放出去,在顶尖的企业家圈层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嗅觉灵敏的商界巨贾们早已闻风而动。
他们中许多人饱受核心材料受制于人之苦,或是面临技术升级的瓶颈,对参与国家级研发计划既充满渴望,又对其中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资金黑洞望而却步。
张卫东非常清楚当下许多企业的通病:他们渴望“即插即用”的成熟人才,却不愿在人才培养上投入;追求“短平快”的效益,对需要长期投入的自主研发敬而远之;习惯于“模仿-改进”的路径依赖,或满足于购买短期专利授权、寻找低价替代工艺,真正的原始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企业主短视。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下,自研创新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确实让许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不堪重负。
“短期行为”某种程度上却成了他们生存的理性选择。
而现在,张卫东要做的,就是通过“基石计划”这个国家级平台,构建一种全新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创新机制。
他要用国家的信誉为引导,用汇聚的资本力量为后盾,用他超越时代的“方向性提示”为加速器,大幅降低单个企业从事前沿材料研发的风险和门槛。
“大家都投一点,压力就分散了。蛋糕做大了,哪怕只分一小块,也远胜于自己守着一个小面团。”这是张卫东准备向潜在投资者传达的核心逻辑。
当然,他的话术,却是更加缩小了压力,而更夸大了利益。
更重要的是,他脑海中那些来自前世的、关于关键材料技术路径、潜在突破点乃至某些“黑马”材料的前景认知,虽然无法直接给出具体配方,却足以让他为研发团队指明最具潜力的攻关方向,避免走上致命的弯路,从而极大提升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这才是他敢于推动此事的最大底气。
他的目光再次扫过地图。
华东的民营制造业巨头、华南的新兴科技财团、东北的老牌重工企业、中西部的资源型集团……
一个个潜在的目标在他脑海中浮现、评估、筛选。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秘书:“通知下去,下周开始,以科协‘产学研融合调研’的名义,安排我对以下名单中的企业进行考察……对,行程保密级别为‘秘密’。”
放下电话,张卫东走到窗前,深深吸了一口气。
寻找“金主”的征程,即将开始。
这不仅是资金的聚合,更是一场关于信念、格局与家国情怀的考验。
他要在市场的浪潮中,筛选出那些真正能与国家命运同舟共济的“同路人”,共同将这“基石计划”,从宏伟的蓝图,一步步变为坚实的现实。
聚沙成塔,集涓成流。
他相信,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从不缺少有识之士。
而他要做的,就是找到他们,并点燃他们胸中那份同样炽热的家国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