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权道游龙 > 第1070章 体制外的尝试(下)

第1070章 体制外的尝试(下)(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首长,情况是这样的。在我们考察期间,确实接触了几家有潜力的企业和他们的技术人员。我们发现,部分企业主可能更着眼于当前的经营效益,对‘基石计划’的长远意义和风险投入有所顾虑,参与意愿不强。但是,他们麾下的不少核心技术骨干,却对国家这个宏大的战略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强烈的参与愿望。”

他稍微停顿,观察了一下大长老的神色,见对方并无不悦,才继续道:

“我担心,如果我们不接纳这些真心想为国家出力的技术人才,以他们掌握的技术和表现出来的潜力,极有可能被嗅觉灵敏的境外企业或研究机构以更高代价挖走。真到了那一步,对我们国家而言,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说句实在话,我们其实也不愿意用这种方式招揽人才,容易得罪人,而且,确实也显得不太好看。”

张卫东没有过多展开为自己辩解,他知道在大长老这样的智者面前,只需点明核心利害即可。

“但是,请您换位思考,一旦那些企业老板察觉到自己的核心技术骨干‘身在曹营心在汉’,心思已经不在本企业的发展上,他们还会像以前那样信任和重用这些人才吗?很可能会闲置、打压,甚至逼走他们。这无论对人才个人,还是对可能流失的国家技术资产,都是一种不小的伤害。我们将其吸纳进‘基石计划’,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内耗和损失,让这些人才的才华能够用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张卫东言简意赅,将“防止人才和技术外流”这个最大的正当性理由摆了出来。

“嗯。”大长老听完,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只是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叶。

张卫东的心悬在半空,等待着最终的评判。

几秒钟后,大长老放下茶杯,看向张卫东,脸上居然露出一丝略带调侃的笑意:“不过,卫东啊,你这样直接登门入室,在人家老板眼皮子底下挖人,手法是不是有点太……直接了?传出去,总归是不太好听,也容易授人以柄。”

听到这话,张卫东心中那块大石“咚”地一声落了地!

首长没有否定他挖人的行为本身,只是在提醒他注意方式和影响!

这言外之意再明白不过:只要不是这么明目张胆、吃相难看,迂回一些,策略一点,这事就还有操作的余地!

“是,首长批评得对!”张卫东立刻从善如流,语气带着诚恳的检讨,“这事儿的确是我考虑不周,方式方法欠妥当了。以后一定注意策略,更加稳妥地处理这类问题。谢谢首长指点!”

看着张卫东那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样子,大长老不由失笑,摇了摇头,却没再深究此事。

他很快揭过了这一页,将话题引向了张卫东更关心的方向:“你这段时间,那个理事会方案的修改和完善工作,进行得怎么样了?”

“首长,我根据您之前的指示,又召集相关同志进行了多次研讨,对方案进行了反复的打磨和细化。”

张卫东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从随身携带的文件包里取出一份装订整齐、厚度明显增加的纸质方案,双手恭敬地递到大长老面前,“这是最新的修改稿,请您审阅。”

大长老接过方案,随手翻看了几页,目光在那些清晰的架构图、权责划分表和风险评估预案上快速扫过,并未深入阅读细节。

事实上,之前张卫东通过电子邮件提交的初稿,已经让他把握住了这个构想的核心脉络与胆魄。

细节固然重要,但在此刻,更重要的是决策的决心和方向。

他将文件轻轻放回桌上,目光再次聚焦在张卫东脸上,那眼神变得格外深邃而凝重。

“卫东啊,”大长老的声音低沉了几分,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郑重,“你可知道,这个方案一旦在高层会议上通过,付诸实施,意味着什么吗?你和我,可就都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再没有轻易回头的余地了。这不仅仅是一个机构的设立,更是一种治理模式的探索,会触动很多固有的格局和利益。”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如炬,直视张卫东的双眼:“你确定,这个方案所设计的路径,能够排除万难,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吗?你能保证,它不会半途夭折,或者最终偏离我们设定的初衷?”

出乎张卫东意料的是,大长老最担心的,似乎并非是方案本身可能带来的冲击和风险,而是它的“可持续性”,是它能否抵御住未来的各种变数,真正长久地发挥作用。

张卫东深吸一口气,挺直了腰板,他知道这是需要他立下“军令状”的时刻。

“请首长放心!”他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就目前已经深度参与‘基石计划’的核心企业,如王家、南宫家、徐家、星海等,在我们非正式的沟通中,他们都对这个理事会的构想表示了极大的支持和期待。他们认为这能提供一个更规范、更高效的协同平台。”

他略微放缓语速,让自己的话显得更客观和可信:“而且我相信,只要理事会能够成功运作起来,建立起权威和信誉,形成一套科学、透明、公正的决策和执行机制,那么即使未来主要执行人员发生更替,这套制度本身也具备强大的生命力,能够确保‘基石计划’的大方向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偏离。当然,具体的执行效果,会因领导者的能力和风格而有所差异,但制度的框架可以保障基本的稳定和延续。”

对于张卫东这番基于理想模型的保证,大长老并未完全采信,他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说道:“卫东,你还年轻,有些事想得或许乐观了些。历史告诉我们,再好的经书,也可能会被后来的和尚念歪。掌舵的人,始终是关键中的关键。”

他的目光中带着殷切的期望,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忧思:“我希望,至少在五到十年之内,这个理事会,或者说‘基石计划’这艘大船,能够由你来稳稳地把控方向。所以,你的担子很重,非常重。不仅要开好头,更要布好局,为它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番话,如同重锤敲在张卫东的心上。

他清晰地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信任,以及随之而来的、几乎令人窒息的责任。

“基石计划”理事会这条体制外的尝试之路,尚未正式起航,但他已然明白,自己选择的,是一条只能前进、不能后退的征途。

而在未来五到十年的时间里,他张卫东,必须成为那个最坚定的掌舵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