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7章 代价谁来承担?(1 / 2)
两天后,市委书记办公室内。
罗泽凯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仔细翻阅着朴阳送来的厚厚一沓材料——
那份关于于穗和周国平人事调整方案的“建设性意见“。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阳光从窗户斜射进来,照亮了空气中浮动的微尘。
这份报告措辞严谨,逻辑清晰,完全从程序和工作的角度出发,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将那份看似完美的方案剖析得体无完肤。
罗泽凯看得很仔细,不时用红笔在重点处做标记。
报告指出:
程序缺失:方案中的人选未经充分的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环节,不符合《干部任用条例》规定。
人岗不适:对拟任用的省直机关干部缺乏针对苍岭实际情况的适应性评估,存在“水土不服“风险。
结构失衡:过度倚重空降干部,可能影响班子团结和本土干部积极性,不利于工作连续性。
时机不当:在当前“引水上山“和“红焰一号“产业推进的关键期,大规模调整核心部门一把手,可能造成工作断档,影响大局。
潜在风险:部分拟调整岗位涉及重大工程和项目审批,仓促换人可能引入不必要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报告最后,还附上了一套“替代方案建议“,重点推荐了王浩、李颖等一批本地成长起来的实干型干部,并详细列举了他们的工作实绩和群众基础。
罗泽凯合上报告,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他抬眼看向站在面前的朴阳,目光中带着赞许。
“很好。“罗泽凯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报告封面,“这份意见很中肯,考虑得很周全。准备一下,下次常委会,重点讨论人事调整方案。“
“是,罗书记。“朴阳心领神会地点点头,脸上也露出了一丝放松的神情。
......
几天后,市委常委会如期召开。
会议按流程进行,当讨论到人事调整议题时,组织部长赵东来先例行公事地介绍了于穗和周国平联合提出的方案。
周国平率先发言。
他清了清嗓子,依旧是那副顾全大局的口吻:“这次人事调整,是为了尽快弥补左忠良案后的干部空缺,稳定队伍,优化结构。“
他环视会场,双手在桌面上交叠,“于穗同志推荐的省直干部,能力突出,视野开阔,能为我们苍岭带来新气象。“
“配合本地经验丰富的同志担任副职,可以形成优势互补,“周国平顿了顿,加重语气,“我认为这个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于穗紧随其后,她坐直身体,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度:“这份方案是基于对苍岭当前干部队伍结构和工作需求的初步研判。“
她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位常委,“推荐的省直同志都是我长期共事、知根知底的优秀干部,政治过硬,业务精湛。“
“我相信他们的到来,“于穗微微提高声调,“能够有效提升相关部门的专业水准和执行效率。“
两人一唱一和,试图先声夺人。其他几位与周国平关系密切的常委也交换着眼色,准备出言附和。
就在这时,罗泽凯轻轻咳嗽一声,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他没有直接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朴阳,语气平和地说:“朴秘书长,市委办前期对这份方案做了一些研究,有什么初步看法,可以先和大家通通气。“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集中到朴阳身上。
周国平微微蹙眉,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钢笔。
于穗则眼神一凝,敏锐地感觉到气氛的变化,她放在桌下的手不自觉地握紧了。
朴阳推了推眼镜,不慌不忙地翻开面前那份厚厚的“建设性意见“,语气平和而客观:
“根据罗书记的指示,市委办对于穗副书记和周市长提出的人事调整方案进行了初步研究。“他抬头看了看众人,
“我们主要是从程序合规性、人岗相适度、班子结构优化以及对当前重点工作的影响等几个角度,做了一些分析。“
他并没有直接否定方案,而是开始一条条地引用《干部任用条例》和相关规定,指出方案在程序上的跳跃和缺失。
接着,他又结合苍岭“引水上山“工程和“红焰一号“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分析了大规模更换核心部门一把手,可能带来的工作衔接风险和执行效率问题。
他语气始终平稳,引用的都是红头文件和客观数据。但每一句话都像一根针,扎在周国平和于穗方案的要害上。
“......因此,我们认为,“朴阳最后总结道,目光坚定地看向罗泽凯,“此次人事调整,必要性毋庸置疑。“
他稍作停顿,环视会场,“但调整的时机、范围和方式,可能需要更加审慎。“
“建议遵循'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优先考虑在现有干部队伍中选拔经过实践检验、熟悉本地情况的优秀同志充实关键岗位。“
他特意提高了音量,“对于确实需要引进的外部人才,也应严格按照程序,进行充分的考察和评估,确保人岗相适,平稳过渡。“
他还顺势提到了“替代方案建议“中王浩、李颖等人的名字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