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未来难期。(1 / 2)
生活就这么琐琐碎碎的过着,转眼就是三年。
这一年,发生了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非典。
这是一种全球爆发的突发性传染病,其正式名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中文全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它的出现,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严重区域曾一度封锁隔离。给经济也带来了极大破坏,尤其是交通运输、服务行业。
沈山河的加工厂倒是影响不大,只是庆典公司一度门可罗雀,但好在时间短,而且集中在上半年庆典活动的淡季,到了下半年影响也就慢慢消散了。
所以对沈山河他们总体影响不大。
尤其是这三年来木材市场持续疯狂,原木价格一路高歌猛进,不管是松木还是杉木,皆突破了千元每一方的大关,而且还没有到头的趋势。
各类木制品加工行业利润也水涨船高。沈山河他们的两个加工厂基本上都是每天10小时超负荷运转,因为有了三辆大货车,他们的材料可以随用随拉,加工厂里不需要囤积多少原木,空出来的地方沈山河又增加了两台锯机。
为了争夺资源,各木材贩子但凡听闻哪里有成片山林要砍伐,尽皆蜂拥而至,而且手段尽出。
好在沈山河有着老丈人这尊大神,总能先人一步得到具体信息,基本是人家的砍代证还没拿到手,沈山河他们的订金就先送上门了。
有的甚至委托沈山河帮忙打招呼为他们办证,前提是木头都卖给他。
至于那些国有林场、政府单位规划中的砍伐项目,只要他们出面,鲜有拿不下的。
当然,他的老丈人也不可能做得太明显,沈山河自然也知道不能太过,基本是计算着自己的消耗能力,再预留出一年的量来作安排。
所以虽然遭同行的眼红却也都还能挣些汤汤水水。
当然,也有干脆舍了本地市场去外县甚至外省发展的。反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与沈王木业加工厂火得一塌糊涂相比,缘来千禧庆典有限责任公司便显得中规中矩多了,但毕竟是新兴行业,营收亦尚为可观。
沈山河后来干脆把县城的联络处申请了营业执照办成了庆典分公司,然后在几个大点的乡镇设了联络处开展相关业务,同时他又购买了一辆大巴车,这样辐射的业务范围便更广了。
只是这样一来,公司的那栋瞿玲玲租来做婚纱摄影的三层小楼就有些太小了,连个停车的地方都没有,更别说庆典活动的场地了,每次依旧还得让出一些利来租用别人的场地。
于是沈三河召集各股东开了个会,会上他提出在市区购一栋或者新开一家酒楼作为庆典公司旗下的产业把酒店与庆典公司捆绑在一起经营。
而且沈山河还表示,等这一套模式成形之后,就逐步向其他城市推广,做成连锁模式。
这一个大饼砸下来,震得其他股东一愣一愣的,还没等她们反应过来,沈山河就把任务交给了瞿玲玲,让她去寻找合适的酒楼。
这些都只是原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算是小打小闹,沈山河心中还有个更大的计划,就是重操旧业,办一个家具厂,尽可能的将传统手艺传承和发扬。
这是他一直就有的念头,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契机。
原来在他的庆典公司所在的河对面,有湘北最大的批发市场——
桥南批发市场。
沈山河去里面逛过几回,里面便有一个专门的家具批发区,和他以前看到的家具批发市场一样,价格便宜、款式新颖,但依旧是些人造板材打造的一次性消耗品。
与一些老板聊过后才知道,实木家具价格相对较高,属于高档家具,其份量重体积大,不能拆装的特点注定它进不了这种薄利多销纯靠走量的批发市场。
但沈山河还看到了木工制品的另一个商机——
小木制玩具。
比如小木马、小木凳子、各种木制积木、拼图等等。沈山河设想着先以大料作家具,再以边角料开发这类木制玩具。
实木家具部分,他可以先在自己的加工厂加工出毛坯料子再运过来,然后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切割、刨削、打磨等,但依旧使用传统的榫卯结构,最后上漆。
这一套下来,不怎么需要基本功扎实的老师傅,基本就可以实现流水化作业。
这事的另一个契机来源于原材料市场。沈山河通过老丈人的内部数据中得知原木的储存量已在逐年下降,林木成材的速度远远跟不上砍伐的速度,全县原木出产率开始了下滑,国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严控木材砍伐。
沈山河估计原木市场依着惯性或会在突破千元每方的大关后再冲个三五百就到底了。
到时候便会出现一个市场缩水以及政府的干预,成本将增加,木材的粗加工将会极度萎缩。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的一个事实就是,这些数据都是以松木、杉木为依据的,抛开松木、杉木,依旧有储存量惊人的杂木被人们忽视了。
杂木在当地就是除开松木杉木之外的所有木材,也不能说是忽视,主要是杂木木性不一,有的脆有的柔,有的硬如铁有的疏如绵,虽然总体量大但其中任何一种都难以独立支撑起一个市场需求。
而且对加工的要求也各不一样,有的须长时间水浸或是蒸煮,有的还要烘烧等等。
尤其是杂木枝叶占比多主干占比较松杉少,大多可利用率低,故而不受市场欢迎,除非顺带砍伐,大多都被保留了下来。
而高档的家具,根据其不同的用途,正好对应这些木质不同的杂木。
比如吃饭的桌面用柏木最好,不怕油污水湿,抹布经常擦,越擦越光亮。
比如梧桐树,质地轻软,农村里连做柴火都嫌弃,却是制作古琴面板的上好材料。
沈山河预计在五年以后,他只保留王家村的加工厂,只留一台锯机继续加工松杉两种木材,另两台锯机正好为自己的家具厂加工杂木胚料,然后该煮的煮该烤的烤,最后才用车运去家具厂。
至于家具厂的选址,放在本县麻烦会少许多,唯一的缺点就是本地市场太小,高端消费不足,支撑不起一个上规模的家具厂,成品外运的费用会很高。
但若是选在外地的话,行业内没有像瞿玲玲这样的合伙人官面上又没有依靠势必会遭当地同行排挤打压只怕也是个麻烦,这事暂时也就只能搁着,最多还可以再等三年,要是还没有妥善办法那就只好在小镇上设厂了。
起码原材料运输成本省了,工厂运作成本也会低点,成品外运成本虽然高但起码可控。
不像外地办厂,黑白两道不可控的因素太多,虽不至于垮掉但增加的成本不一定比那点多出的货运成本低。
这种性价比是一个成功商人必须要考量的。
当然,他也还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各个地方的招商引资部门,那是由政府做背书,有着诸多政策方面的便利与照顾的。但那玩意也讲个此一时彼一时,一朝天子一朝臣,三五年还可控,三五十年呢?
沈山河这么大笔钱砸下去总不可能就图个二三十年吧?
暴利行业还差不多。
他虽然明白富贵险中求的道理,但眼下的他已经算是富贵中人,所需的只有稳中守了。
何况他开办家具厂的另一重目的是将传承顺应时代延续下去,这样或许在乡下更纯粹一点。
甚至,他还想要整合所有民间艺人,大家抱团取暖从中寻找出一条出路,渡过这个传统手工业者的严冬。
在历史的长河中,传统手工业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与智慧。
从古老的造纸术到精美的刺绣,从独特的制陶工艺到复杂的木雕技艺,这些传统手工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活用品,更是成为了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强烈冲击下,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逐渐走向了没落。
远了不讲,但是沈山河亲眼可见消失在眼中的传说行当就有不少。
比如补锅匠,以及锔匠,有的地方把二者混做一谈,因为他们做的事基本一样,只是各有侧重不同,补锅匠侧重于修补锅盆等金属用具;锔匠侧重锔补破损的碗瓶等瓷器。
曾经,这都是乡村和市井街头常见的手艺行当。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锅碗瓢盆一旦出现破损,人们不会轻易丢弃,而是等待他们的到来。
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将裂缝或是穿孔的铁锅用铁水补上,或是用特制的材料修补铝锅、搪瓷盆,或是给破碎的陶瓷碗打上铜锔钉等,为人们节省了开支,体现了物尽其用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