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未来难期。(2 / 2)
但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锅碗瓢盆价格日益亲民,人们更倾向于直接购买新的,他们的生意逐渐冷清,这门手艺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再比如响彻在他童年时耳中的那一声声“磨剪子啰锵菜刀——”的磨刀匠。
扛一条长凳,凳子一头固定上一块磨刀石另一头装个小木箱,腰系围裙,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
如今除了影视作品里生活中也再见不到他们的身影。
还有弹棉花的弹匠,也曾是农村里备受欢迎的手艺。
弹棉花师傅将陈旧的棉花或新收的棉花,通过弹弓的击打,使棉花变得蓬松柔软,再经过一道道工序,将棉花铺成厚薄均匀的棉胎,最后用纱线固定,一床崭新的棉被就诞生了。
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邻里间交流互动的契机。
那一声声有节奏的“嘭嘭嘭”、“嗡嗡嗡”的声音,那是多少七零后童年耳中的天籁之音。
但如今,工业化生产的棉被以其方便快捷、款式多样等优势占据了市场主流,弹棉花这一传统手艺由于工序繁琐、效率较低,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从事这一行当的人也越来越少,即便是有的,手里也没有了那张弹弓,奏不出那种动听的声音了。
曾经有一部老电影《巧奔妙逃》插曲叫《弹棉花》,歌词有这么几句:
弹棉花呀弹棉花
半斤棉弹成了八两八哟
旧棉花弹成新棉花哟
弹成了棉花那个新娘要出嫁
……
还有诸如补大缸的锹缸匠;
木匠分支中作木盆木桶的箍桶匠;
扯大锯的锯匠;
还有靠着一根线“开脸”绞面的绞面匠;
仅凭一把剃刀剃头的剃头匠;
给布料染色的染匠;
还有阉公鸡公猪的煽匠;
……
还有许多沈山河虽然偶尔还得见着却也岌岌可危的行业如手工编织业。
手工编织涵盖竹编、藤编、草编等多个领域,曾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像现在在沈山河手下当锯匠师傅的“王篾匠”,他们曾用灵巧的双手将竹子劈成细条,编织成各种精美的竹篮、竹篓、竹席等生活用品,造型美观,蕴含着浓厚的民间艺术气息。
还有藤编的椅子、草编的草帽,也都曾是人们生活中的好帮手。
同样的,随着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现代工业产品的大量涌现,这些手工编织品由于制作周期长、成本相对较高,在市场上逐渐失去了优势。
年轻一代大多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这门复杂的手艺,使得手工编织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民间的古法造纸术,也就仅仅还因为大小祭祀中要大量用到烧纸在当地才勉强保留着这种最粗糙的黄纸制作工艺,但这些也是平均年龄50岁以上的匠人在苦撑。
这项工艺操作工序复杂讲究,周期通常要两至三个月甚至半年之久,可成品纸张对外售卖价格却十分低廉,几块钱一斤。经济效能低,加上工序复杂费时,导致这项工艺逐渐走向没落,传承也面临着“断代”危机。
还有沈山河所传承的木工行业,虽然看似各类家具、木制品遍地,生产厂家不少。但除了那些难以为继的家庭小作坊,大一点的谁不是机械化流水化作业,根本就不需要你有什么木工技能。
传统手工业的没落,究其原因,首先是现代工业生产的冲击。
机器生产具有高效、低成本、标准化等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生产出大量的产品,满足市场的大规模需求。
相比之下,传统手工业生产效率低、成本高,难以与现代工业产品在价格和产量上竞争。
其次,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使得传统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减少。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生活更加追求便捷和时尚,许多传统手工业产品的使用场景逐渐缩小。
再者,传承困难也是传统手工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传统手工业往往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精湛的技艺,而且工作环境艰苦、收入不稳定,导致年轻人对其兴趣缺缺,愿意投身传统手工业的人越来越少,人才断层严重。
尽管传统手工业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没落,但它们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
从文化层面来看,传统手工业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的见证者。
每一项传统手工业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创造力。
例如中国的刺绣技艺源远流长,蜀锦凭借绚丽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和复杂的工艺,成为唐朝奢侈品代表,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中亚、西亚乃至欧洲。
它不仅是一种手工技艺,更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交流。
传统手工业的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业,就是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根脉。
从经济角度而言,传统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于一些具有特色传统手工业的地区。
这些手工业可以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一些传统手工艺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仍有一定的需求,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
此外,传统手工业还可以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发旅游产品和旅游体验项目,吸引游客,推动地方旅游经济的发展。
在社会层面,传统手工业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培养工匠精神。
工匠们对技艺的执着追求、对品质的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
这种精神对于提升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手工业的生产过程往往是一种集体活动,能够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社区凝聚力和认同感。
例如过去农村弹棉花时,邻里们围坐在一起唠家常,共同期待新棉被带来的温暖,这种互动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有人说传统手工业的没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个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廉价的劳动力”。
国外的奢侈品动辄成千上万甚至更多,其实与我们的手工艺品相比,完全是小巫见大巫,与我们付于其上的文化传承相比更不值一提。
奈何他们的东西成了珍宝成了艺术而我们的千年传承却成了要饭的工具,靠着别人的怜悯之心“偿赐”几个铜钱维持生活甚至还维持不了!
自古以来匠人便不被重视,无论他们创造了多么辉煌的文化,为推动社会的进程作了多大的贡献,在统治者眼中,他们皆出于“农”。
自古“士农工商”,他们身为农人却不事农事,偏要向下走,去做“工”,是为不务正业不思进取,便要为社会所践踏,其所出自然不能登大雅之堂,不能有多少价值。
沈山河永远忘不了儿时父亲说的:
“匠人、匠人,不过是象人、象人”时的悲哀。
如今的社会一边口里喊着提高他们的地位,一边依旧用金钱为卡尺将他们屏蔽在主流之外,没有了他们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