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量子计算新突破(1 / 2)
深秋的晨光透过皎兰庄园书房的窗棂,在红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月前国产航母下水时那份激昂与自豪的余韵。
诛皎端坐于书案前,手中那份关于山东舰后续配套工程进展的报告尚未审阅完毕,目光却被今日送抵的另一份特殊文件牢牢吸引——这是由“皎兰基础科学研究基金”管委会呈送的《量子计算领域阶段性重大进展预警简报》。
文件封面那枚抽象的量子轨迹徽标,在阳光下泛着幽蓝色的微光。
他轻轻放下航母报告,指尖抚过量子简报冰冷的封皮,然后缓缓翻开。
首页便是数行加粗的关键词:“光量子计算原型机”、“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纠缠”、“皎兰基金持续资助项目”……
每一个词组,都像是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在他深邃的眼眸中映照出锐利的光芒。
他并未立刻仔细阅读内容,而是微微向后靠向椅背,闭上了眼睛,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那根倚在案边的桃木手杖顶端温润的朱雀刻纹。
脑海中,时光的碎片开始倒流,汇聚。
那还是十多年前,世纪之交不久,当全球资本大多追逐着互联网泡沫的喧嚣与即时利润时,他便力排众议,在集团内部极具前瞻性地设立了“皎兰基础科学研究基金”。
当时,集团内部并非没有异议。
“董事长,基础研究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见效慢,甚至可能血本无归,我们是否应该将资金更集中于应用技术开发,更快地转化为市场效益?”一位资深副总裁曾委婉提出建议。
诛皎记得自己当时站在办公室的巨幅世界地图前,手中的桃木手杖重重顿地,声音沉稳而坚定:
“没有基础研究的深厚土壤,就长不出应用技术的参天大树,更结不出产业升级的累累硕果。我们看未来,不能只看三五年,要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远!有些投资,关乎根本,关乎未来,哪怕眼前看不到收益,也必须做!尤其是像量子科技这种可能引发颠覆性变革的领域,我们绝不能缺席!”
他的话语,最终为基金的设立一锤定音。
基金成立后,他将遴选和支持方向,重点聚焦于包括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在内的一系列前沿基础科学领域。
其中,量子计算,因其蕴含的“指数级”提升计算能力的巨大潜力,以及可能对信息安全、材料设计、药物研发等方方面面带来的革命性影响,被列为重点中的重点支持方向。
多年来,通过皎兰基金持续、稳定且不设过多功利性条款的投入,一批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这样,潜心于量子前沿、立志报国的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获得了宝贵的、能够心无旁骛进行自由探索的科研经费和支持。
基金管委会严格遵循诛皎制定的“尊重科学规律、长期稳定支持、宽容探索失败”的原则,不急于求成,不盲目干涉,只为科研人员营造一片能够安静深耕的沃土。
思绪回转,诛皎睁开双眼,目光重新落回手中的简报,开始仔细阅读其中的细节。
简报内容显示,由皎兰基金长期支持的潘建伟院士团队及其合作者,近期在光量子计算和超导量子计算两个体系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光学体系方面,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原型机,针对“玻色取样”任务,其计算速度不仅比国际同行所有类似实验提速至少两万四千倍,相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也快出十至一百倍。
在超导体系方面,团队更是打破了之前由谷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公开报道的九个超导量子比特的操纵记录,成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大数目的十个超导量子比特的纠缠,并演示了求解线性方程组的量子算法,证明了通过量子计算的并行性加速求解线性方程组的可行性。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量子计算研究已成功跻身国际第一梯队,在某些特定任务上,实现了对传统经典计算机的超越,为最终实现“量子称霸”的宏伟目标,迈出了至关重要且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