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南疆归伏(2 / 2)
弩箭齐发,盗匪纷纷中箭倒地,剩余的盗匪吓得转身就跑。赵虎率士兵追击,很快将盗匪全部抓获。经审讯,这些盗匪是林邑的溃兵,因无粮可吃,才沦为盗匪。赵虎下令将为首者斩首,其余人编入民夫队,协助搬运粮草。
为确保粮道安全,周胤还建立了“烽火台”与“补给分站”制度。每隔十里,在制高点修筑一座简易烽火台,台上配备五名士兵,白日燃烟,夜间举火,遇袭时迅速传递警报。每隔三十里,设立一个补给分站,分站常驻二十名士兵和十名民夫,储备可供百人食用三日的粮米、清水和常用药物,专供信使、小股部队应急或遇袭时固守待援。
在一个名为“望粮站”的补给分站里,分站吏员刘平正在登记往来的牛车。一名民夫赶着牛车来到分站,疲惫地说:“刘吏员,我们赶了一天路,能不能歇会儿,喝点水?”
刘平笑着点头:“当然可以!里面有热水,还有干粮,你们先歇着,登记完了再走。”他一边登记,一边问:“路上还安全吗?有没有遇到盗匪?”
民夫道:“安全!有护路军护送,还有烽火台,就算有盗匪,也不敢出来!”
至第四十日,周胤共转运粮米五万石、棉衣两万件、药材千余箱,确保了汉军的后勤供应。他对费承道:“费大人,粮道已通,补给充足,就算再打一场大战,我们也有足够的粮草!”
费承满意地点头:“好!你做得很好!接下来,还要继续加强粮道防护,不能有任何差错。”
***
苏辰的“惠民药局”是典冲城内最热闹的地方之一。药局设在一座宽敞的废弃院落里,院内搭起了十几顶帐篷,分别用于诊病、配药、煎药。苏辰每日天不亮就起床,开始为百姓诊病,直到深夜才休息。
这日,一名林邑妇女抱着一个约五岁的男孩,匆匆来到药局。男孩面色苍白,嘴唇干裂,呼吸急促,显然病得不轻。妇女跪在苏辰面前,哭着说:“医官大人,救救我的孩子!他发了三天高烧,一直不退,我实在没办法了!”
苏辰连忙扶起妇女,将男孩抱到诊床上,开始为男孩诊脉。他又查看了男孩的舌苔,问道:“孩子是不是经常在水边玩耍?有没有被蚊子咬过?”
妇女点头:“是啊!他前几天在河边捉鱼,被蚊子咬了好多包。”
苏辰心中了然,这是疟疾,南方常见的疫病。他对身边的医士道:“取青蒿来,煮水给孩子喝,一日三次,每次一碗。再取些雄黄,撒在孩子的衣服上,防止蚊子叮咬。”
医士立刻去准备。苏辰又对妇女说:“以后不要让孩子在傍晚去河边,那时蚊子多,容易染病。喝水一定要烧开,不能喝生水。”
妇女连连点头:“谢谢医官大人!谢谢大人!”
三日后果,妇女带着男孩再次来到药局,男孩的烧已经退了,面色也红润了许多。妇女捧着一袋新鲜的水果,递给苏辰:“医官大人,这是我们家种的水果,谢谢您救了我的孩子!”
苏辰推辞道:“不用谢!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水果你拿回去给孩子吃吧。”
妇女不肯,坚持要送,苏辰无奈,只好收下,转赠给了药局里的重伤员。
除了诊病,苏辰还大力推广“防瘴”知识。他让医士们编写了简易的《防瘴手册》,上面写着“清晨傍晚不入林”“饮水必沸”“蚊虫叮咬涂雄黄”等口诀,由通译教给林邑百姓。他还亲自深入村落,教百姓如何用艾草、苍术焚烧驱瘴,如何清理房屋周边的积水,防止蚊虫滋生。
在苏辰的努力下,典冲城内的疫病发生率大幅下降,百姓们对他感激涕零,纷纷称他为“活菩萨”。苏辰却道:“我不是菩萨,我只是大汉的医官。只要你们归心大汉,朝廷就会派更多人来帮助你们,让你们过上好日子。”
***
杜衡返回典冲后,便开始全力撰写《林邑地理志》。他将沿海勘查的海图、分兵肃清的部落登记册、屯田区的地形测绘图,以及自己记录的风俗、物产,全部整理成册。
在典冲临时都尉府的一间偏房里,杜衡坐在案前,油灯下,他正一笔一划地记录着林邑的物产:“林邑南部多热带水果,有椰子、香蕉、菠萝蜜,味甘美;沿海多渔产,有鱼、虾、蟹、贝类,可食用,亦可贩卖;丛林中多木材,质地坚硬,可用于造船、建房;另有香料,如胡椒、丁香,香气浓郁,可作调料,亦可入药…”
身边的测绘兵拿着一张海图,对杜衡道:“杜参军,汉南港的水文数据已经核对完毕,水深三丈,潮汐规律为每日两次涨落,涨潮时可泊大型战船,退潮时需用小艇接驳。”
杜衡点头:“好,记录下来。另外,要在海图上标注出暗礁的位置,防止日后战船触礁。”
他又拿起一本部落登记册,仔细核对:“屈獠部,人口三千二百余,丁壮一千五百,土地五千亩,主要种植水稻、杂粮;文狼部,人口两千八百余,丁壮一千二百,土地四千亩,兼营渔猎…这些数据要准确,不能有任何差错,这是朝廷治理林邑的依据。”
经过十余日的努力,《林邑地理志》终于完成。全书共分八卷:《疆域卷》《部落卷》《地理卷》《水文卷》《物产卷》《风俗卷》《农事卷》《军务卷》,详细记录了林邑的方方面面,附带舆图二十余幅,登记册十余本。
杜衡将《林邑地理志》装订成册,用锦盒装好,交给张绍。张绍翻看后,赞叹道:“杜兄,你做得太好了!这部地理志,不仅是对林邑的详细记录,更是我大汉经略南疆的重要依据。我会立刻派人将它送往长安,呈给陛下!”
杜衡躬身道:“这是属下的本分。只要能为大汉效力,属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第三十六日,张绍在典冲临时都尉府的正堂,亲自口述,由书记官笔录,撰写致扶南国王的国书。案上摆放着杜衡送来的《林邑地理志》、孟虬关于范虎逃往扶南的报告,以及交州送来的扶南国情资料。
张绍沉思片刻,开口道:“大汉征南将军、领林邑都尉张绍,谨致书扶南国王殿下:王素称贤明,通好中国。昔年先帝章武年间,扶南曾遣使入蜀,献犀角、象牙,先帝亦回赠丝绸、铁器,两国情谊,至今仍在。”
他顿了顿,语气转厉:“今林邑范氏,不识天命,屡犯汉疆,虐我日南百姓,焚我汉商货殖,其罪当诛!天兵讨之,范熊伏诛,典冲归汉,林邑旧地尽入大汉版图。”
书记官奋笔疾书,墨汁在绢帛上晕开,字字有力。
张绍继续道:“闻范熊逆子范虎,穷蹙潜逃,或匿于贵境。虎,凶狡残悖,昔年随范熊屠戮汉民,手上沾满鲜血,乃两国之公患也。若贵国藏匿不献,是养虎为患,他日虎必反噬贵国,亦有损两国情谊。”
他语气放缓,带着期许:“望王殿下明察秋毫,速执范虎,槛送汉营。如此,则汉扶两国永睦边陲,共乐太平;朝廷亦将厚赏贵国,赠丝绸千匹、铁器百件,开放边境互市,使两国百姓皆获其利。若王殿下执迷不悟,藏匿范虎,是自绝于大汉,纵虎遗患,恐非贵国之福也。惟王图之。”
国书写毕,张绍亲自用印,盖上“征南将军印”与“林邑都尉印”。他召来一名精干使者王飞,叮嘱道:“你此去扶南,需谨言慎行,既要展示我大汉的威严,又不可失了礼数。若扶南国王愿献范虎,便将国书副本交给他,带回范虎;若他不愿,便将国书宣读完毕,即刻返回,不可停留。”
使者躬身道:“末将明白!定不辱使命!”
使者带着国书,乘坐一艘快船,向南驶向扶南。张绍站在典冲城头,望着使者远去的方向,目光深邃。他知道,这封国书不仅是索要逃犯,更是大汉向南海诸国宣示主权的信号。只要扶南归服,其他小国便不敢再轻举妄动,南疆才能真正永靖。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典冲城的石墙上,也洒在城外的屯田区。田埂上,汉民与林邑人一起劳作,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间;港口内,汉军战船整齐排列,旗帜飘扬;城内,惠民药局的灯光依旧明亮,医士们还在为百姓诊病。
张绍深吸一口气,心中默念:“陛下,臣已收复林邑,建立统治。南疆的烽火,已暂时熄灭。臣定当坚守此地,教化蛮荒,经略海疆,为大汉守护好这片新土!”
夜空中,星辰闪烁,仿佛在注视着这片刚刚经历战火、却已焕发生机的土地。南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大汉的威仪,终将随着海风与季风,传遍更远的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