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强汉之墨色如血 > 第105章 南疆归伏

第105章 南疆归伏(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典冲新府立南疆,五曹分理定规章。

三哨戍边防寇盗,千屯拓土种菽粱。

药局仁术驱瘴疠,地志详文献未央。

致书扶南宣汉威,赤旗永镇海天长。

典冲城内,原林邑王宫被改建为“林邑临时都尉府”,府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漆木匾,上书“林邑临时都尉府”六个鎏金大字,庄重威严。张绍以征南将军兼领都尉,府内设五曹:民政曹、刑狱曹、仓廪曹、军务曹、工曹,分别由从交州抽调的汉吏担任曹掾,处理日常政务。

这日清晨,民政曹掾李谦正在处理一起纠纷:一名汉民的牛被一名林邑人偷走,宰杀后食用。李谦坐在案前,两侧分别跪着汉民和林邑人。汉民悲愤地说:“大人,那是我家耕地的牛,没了牛,我怎么种地啊!求大人为我做主!”

林邑人则低着头,小声辩解:“我…我太饿了,家里还有孩子,所以才偷了牛…”

李谦皱了皱眉,问身边的通译:“林邑当地,偷牛该如何处置?”

通译回答:“回大人,林邑旧俗,偷牛者需赔偿牛主三倍财物,若无力赔偿,则为牛主为奴三年。”

李谦沉吟片刻,道:“按汉法,偷盗财物者,杖责三十,赔偿损失;按林邑旧俗,需赔偿三倍。今取其中,判你杖责二十,赔偿汉民牛一头(由官府暂借,日后从你劳役中扣除),并为汉民耕作一个月,以抵剩余赔偿。你可服?”

林邑人连忙点头:“服!服!”

汉民也道:“谢大人!只要能有牛种地,小人便知足了。”

案件处理完毕,李谦对通译道:“日后处理此类案件,需兼顾汉法与当地习俗,不可一味强硬,也不可纵容。要让林邑人知道,汉法公正,归汉有好处。”

刑狱曹则处理了一起更严重的案件:三名林邑人因不满汉军统治,煽动部落百姓反抗,杀死了两名汉军斥候。刑狱曹掾王烈下令将三人逮捕,经审讯确认罪行后,按汉法判处斩首示众。行刑当日,许多林邑人前来观看,王烈亲自监斩,高声道:“此三人煽动叛乱,杀害汉军,罪大恶极!凡敢反叛者,皆如此下场!若安分守己,大汉必不亏待!”

百姓们看着斩首的场景,心中既恐惧又敬畏,再无人敢提及反抗。

***

为巩固统治,张绍在林邑设立了三座关键哨所,形成三角防御体系。

粟城哨所位于林邑北部,控制通往象林的陆路咽喉。哨所由魏昌驻守,驻兵五百,配五架霹雳炮、千余支弩箭。哨所建在粟城旧址上,城墙加高至三丈,墙外挖掘深两丈、宽三丈的壕沟,壕沟内布满尖木;城墙上设箭楼五座,每座箭楼配备十名弩手,日夜值守。士兵们每日除了巡逻,还要进行严格训练:清晨练习弩箭射击,午时演练霹雳炮操作,傍晚则进行近身格斗训练。

这日,魏昌正在视察霹雳炮训练。马三负责操作一门霹雳炮,他熟练地装填火药包,调整角度,瞄准远处的靶标。“放!”马三怒吼一声,火药包呼啸而出,精准命中靶标,靶标瞬间被炸得粉碎。魏昌满意地点头:“不错!继续练!下次遇到敌人,要确保一炮就能轰开他们的防线!”

屈都乾哨所位于林邑中部,掌控粮草枢纽。哨所驻兵五百,由原山地营副将陈武驻守。屈都乾储存着从交州转运来的五万石粮米,以及大量军械、药材,是汉军的后勤核心。为保护粮仓,哨所周围修建了三道木栅,每道木栅间距五丈,栅间挖掘陷坑,埋入毒签;粮仓顶部覆盖厚厚的茅草,涂抹防火泥,防止火灾;士兵们分成五队,每队百人,日夜巡逻,每半个时辰换岗一次。

陈武每日都会亲自检查粮仓,他对粮官道:“粮米要按批次堆放,新到的粮米放在外侧,先到的放在内侧,避免发霉;每日要记录温湿度,若有潮湿,及时通风晾晒;夜间巡逻要格外小心,防止有人纵火或偷盗。”

典冲南哨所位于林邑南部,扼守通往南部丛林的要道。哨所驻兵五百,由彝部勇士阿木统领(孟虬推荐)。哨所建在一座小山丘上,视野开阔,可俯瞰周围数十里的丛林。哨所配备大量毒蝎雷和弩箭,士兵们多为彝兵,擅长丛林作战。阿木每日都会派斥候深入丛林侦查,一旦发现异常,便点燃烽火,传递警报。

这日,一名斥候回报:“阿木大人,南方三十里处,发现扶南人的踪迹,约有五十人,像是斥候。”

阿木立刻下令:“加强警戒!点燃烽火,通知典冲!同时,派五十人埋伏在丛林中,若扶南人靠近,便用毒箭射杀!”

烽火燃起,典冲城内的张绍很快收到消息,他立刻下令加强南部防御,并派人通知孟虬,密切关注扶南动向。

***

为让林邑真正归心,张绍大力推行“教化”与“屯田”政策。他从交州抽调了数十名精通农事、文字的汉吏,分赴典冲周边的村落,教授林邑百姓汉人的耕作技术与文化。

在典冲城西的一片平原上,汉吏王老汉正在教林邑百姓育苗。他蹲在田埂上,手中拿着一把小锄,对围在身边的林邑人说:“你们看,这稻种要先泡在水里三日,等芽长出来,再种到秧田里,这样才能长得好。”他一边说,一边示范如何泡种、如何插秧。

林邑人起初有些怀疑,一名叫阿泰的年轻人问道:“老丈,我们以前都是直接把种子撒在田里,也能长,为什么要这么麻烦?”

王老汉笑道:“直接撒种,种子容易被鸟吃,也长不齐;育苗插秧,能保证每一株稻苗都有足够的空间,产量能多三成!”他指着带来的一袋粟米,“这是我们中原的粟米,产量比你们的杂粮高得多,我教你们种,日后你们就能有吃不完的粮食。”

阿泰将信将疑,试着按王老汉的方法育苗。半个月后,他惊喜地发现,育出的秧苗比直接撒种的整齐得多,也壮实得多。他连忙跑去找王老汉,激动地说:“老丈!您的方法真管用!秧苗长得太好了!”

王老汉欣慰地笑了:“只要你们愿意学,日后还有更多好方法教你们,比如堆肥、灌溉,都能让粮食增产。”

除了农事,汉吏们还教林邑百姓识字。在典冲城内的一座废弃院落里,汉吏李墨正在教数十名林邑孩童认字。他在木板上写下“汉”“林”“田”三个大字,念道:“这是‘汉’,我们是汉人;这是‘林’,你们是林邑人;这是‘田’,我们要一起种田,才有饭吃。”

孩童们跟着念,虽然发音生涩,却学得认真。一名叫阿瑶的小女孩,很快就记住了这三个字,李墨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奖励她一块麦芽糖。阿瑶接过麦芽糖,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甜美的味道让她露出了笑容。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军屯”与“民屯”也在展开。张绍留下了两千名伤愈的汉军士兵,以及五千名自愿留下的民夫,在典冲周边开垦荒地。士兵们和民夫们一起,砍伐树木,挖掘水渠,将一片片丛林、沼泽改造成良田。

陈石也在军屯的队伍中。他挥舞着锄头,用力开垦土地,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在泥土里。赵二走过来,递给他一壶水:“石头,歇会儿吧,别太累了。”

陈石接过水壶,喝了一口,道:“不累!多开垦一亩地,我们就能在这儿多扎一根根,日后父亲的在天之灵,也能安息。”他想起父亲被象足踏死的场景,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要让林邑的土地上,长出我们汉人的庄稼,让这里的人都知道,大汉是来保护他们的,不是来欺负他们的。”

为改良土壤,士兵们还从中原带来了堆肥技术——将秸秆、粪便堆积发酵,制成肥料,施在田里。起初,林邑人对这种“脏东西”很排斥,直到看到施过肥的庄稼长得格外茂盛,才纷纷效仿。

***

南征的胜利,离不开强大的后勤支持。费承坐镇象林,统筹全局,周胤则协助他管理粮道运输。从交州到林邑,一条绵延千里的粮道被建立起来,成为汉军在南疆的“生命线”。

粮道运输主要依靠牛车和船只。在陆路上,数千辆牛车穿梭于卢容、象林、粟城、典冲之间,每辆牛车可载粮米五十石,由民夫驱赶,护路军护送。护路军由一千交州军和五百民夫组成,分为十队,每队一百五十人,负责清理粮道上的盗匪,保护牛车安全。

这日,护路军统领赵虎率领一队士兵,在卢容至象林的粮道上巡逻。突然,他发现前方路边的草丛中有异动,立刻下令:“停止前进!戒备!”

士兵们立刻举起弩箭,警惕地盯着草丛。片刻后,十余名手持刀斧的盗匪从草丛中冲出,试图抢劫牛车。赵虎冷笑一声:“不知死活的东西!”他下令:“放箭!”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