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共生的重量(1 / 2)
“归墟”人员的接入,如同向龙宫相对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尽管有宋茜的严苛条件作为前提,但实际的融合过程,依旧充满了肉眼可见的阵痛与无形的张力。
数十名“归墟”幸存者,在荒木的带领下,通过紧急对接通道,转移至龙宫指定的隔离居住区。他们穿着陈旧破损的防护服,脸上带着长期处于高压和危险环境下特有的麻木与警惕,眼神深处则混杂着劫后余生的茫然以及对新环境的审视与不信任。与龙宫居民虽然资源紧张但依旧努力维持基本生活秩序和精神面貌的状态相比,他们更像是一群从地狱边缘爬回来的、失去了颜色的幽魂。
那块被严格封存在多层能量阻尼和物理隔绝材料中的“规则碎片”,则在双方技术人员的共同监督下,被运送至龙宫最深层、防护等级最高的隔离实验室。它像一颗沉默的心脏,即使被层层禁锢,其存在本身也散发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提醒着所有人它所代表的危险与代价。
资源压力是第一个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突然增加的人口,让龙宫的循环系统、食物合成单元和能源配给瞬间紧绷。原本尚可维持的配给制度不得不进一步收紧,引发了部分龙宫原住民私下里的怨言。
“为什么我们要节衣缩食,去养活一群……外人?”类似的低语开始在通道角落流传。
“听说他们那个头头,叫荒木的,差点把自己的基地都炸了,还把那种危险东西带了过来……”
理念的冲突则更为深刻。“归墟”的人员被分散安排到各个技术部门参与工作,但他们带来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习惯,却与龙宫的“和谐共鸣”理念格格不入。
在一次关于优化能源分配网络的讨论中,一位原龙宫的工程师提出通过微调谐振频率,减少对主能量网络的“汲取感”,实现更温和的能量补充。而一位原“归墟”的能量专家则立刻反驳:“温和意味着低效!我们应该寻找网络自身的波动峰值,进行短时、高强度的‘虹吸’,哪怕会造成局部扰动,只要计算精确,就能在规则反应过来之前获取最大收益!”
“那是饮鸩止渴!”龙宫工程师气得脸色发红,“强行虹吸只会引起能量网络的排斥反应,甚至可能触发我们未知的防护机制!你们在‘归墟’的教训还不够吗?”
类似的争论在多个领域上演。“归墟”的人员习惯于游走于规则边缘,追求短期效益和突破性进展,对潜在风险和长期平衡缺乏耐心。而龙宫的人员则在宋茜的引导和路岩“回声”的影响下,更倾向于稳健、可持续且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冲击的发展模式。
这种冲突甚至蔓延到了日常生活。龙宫保留的少量文化活动和集体交流,在“归墟”人员看来是“无谓的情感消耗”;而“归墟”人员那种近乎机械性的高效和沉默,则被龙宫居民视为冷漠和难以亲近。
作为领导者的荒木,虽然遵守约定,没有公开质疑龙宫的路线,但他那冰冷的沉默和偶尔在技术会议上流露出的、对“和谐路径”进度缓慢的不以为然,都像一根无形的刺,扎在融合进程的关键节点上。
宋茜深知,强行压制矛盾只会适得其反。她顶住内部压力,启动了名为“融合计划”的专项工作。该计划并非强制同化,而是旨在创造更多的交流与理解机会。
她亲自牵头,组织了一系列小范围的、非正式的技术研讨会,让双方人员就具体的技术难题进行合作攻关,目标是找到“归墟”激进思路与龙宫稳健理念之间的可能结合点。同时,她也鼓励生活层面的交流,安排“归墟”人员参与龙宫的生态维护、设备保养等集体劳动,让他们在共同劳作中感受龙宫社区的运行逻辑和人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