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生态循环初成型,发展模式引关注(1 / 2)
春风吹绿了山海屯的山峦,也吹皱了海湾的碧波。张西龙的事业,如同这春日万物,生机勃勃,呈现出一种内在的、有机的联动与循环。
水产育苗场在经历了初期的摸索后,逐渐步入正轨。第一批成功孵化的黑鲷和牙鲆鱼苗,在精心投喂轮虫、卤虫等活体饵料后,长势良好,已经可以投放到扩大建设的新网箱中。看着那些小鱼苗在更广阔的海域中适应、成长,张西龙和育苗场的年轻人们都充满了成就感。
西龙哥,照这个势头,到今年秋天,咱们自己孵化的鱼苗就能基本满足现有网箱的需求了!负责育苗场的初中生张水生(屯里会计的儿子,被张西龙特意培养)兴奋地报告。
还不够。张西龙目光深远,咱们的眼光要放长远。不仅要自给自足,将来还要能为周边想搞养殖的乡亲提供优质鱼苗,把这产业带动起来。
他指示张水生,开始尝试孵化中国对虾和梭子蟹的苗种。这两种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大的品种,如果能实现人工育苗,意义将更加重大。
海上,新海龙号装备更新后,如虎添翼。张西龙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拖网作业。他通过单边带电台,了解到南方一些先进的渔船开始使用灯光围网技术,针对那些具有趋光性的上层鱼类,如鲐鱼、竹荚鱼等,效率极高。
他立刻被吸引了。这种捕捞方式选择性更强,对海底生态破坏小,正好符合他心中可持续捕捞的理念。他托人弄来了相关的资料,又凭借着自己对海洋和渔船的理解,开始着手改造新海龙号。
他在船侧加装了可伸缩的、功率强大的集鱼灯架,又购置了专用的围网。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精准判断鱼群位置、控制船速和放网时机。
第一次试验灯光围网,选择了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新海龙号驶近一片已知有鲐鱼活动的海域,关闭了所有航行灯,只留下集鱼灯散发出耀眼的白光,如同在漆黑的海面上点燃了一轮小太阳。
光柱投入海中,很快便吸引了无数趋光的小生物聚集,形成了一片人工浮游生物带。渐渐地,一些银亮的身影开始在水下闪烁、汇聚——是鲐鱼群!
张西龙屏住呼吸,看准时机,一声令下:放网!
赵小山操控着机器,巨大的围网以渔船为圆心,迅速撒入海中,形成一个巨大的包围圈。然后,渔船开始缓慢收拢包围圈,同时逐渐收网。
当网具被完全收起时,里面是成千上万条疯狂跳跃的、体型流线、背部青蓝的鲐鱼!在灯光下,它们鳞片反射出耀眼的银光,如同收获了一网活蹦乱跳的银子!
成功了!西龙哥!这法子太神了!大壮看着这前所未有的高效捕捞,激动得直拍大腿。
张西龙也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灯光围网的成功,不仅意味着又多了一种高效的捕捞手段,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一种更先进、更环保的渔业生产方式。
这些鲐鱼大部分被快速冷冻,作为山海情品牌的新产品。而张西龙再次发挥了深加工的思路。他将一部分鲐鱼用来熏制,制成风味独特的熏鲐鱼;又将鱼卵精心取出,用盐腌制,尝试制作鲐鱼子。这些加工品一经推出,因其独特的风味和较高的营养价值,很快成为了市场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