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砥柱中流,静观世变(2 / 2)
“如何积极作为?”李凌追问。
“一、边境防御,需‘外松内紧,示强于敌’。”李玄业道,“朔方、玉门,需继续贯彻守势,然可适时组织小规模、高烈度的反击,如夜袭敌营、焚其粮草、狙其将领,彰显我军战力,挫敌锐气,使匈奴不敢轻视,为朝廷减轻压力。同时,加紧向朝廷催要援军粮饷,奏章中可略加渲染边境危急之情。”
“二、内部整顿,需‘深化战备,积蓄实力’。”他继续道,“利用此段相对平静期,加速军械打造、粮草囤积、兵员训练。‘西域馆’筹备工作可加快推进,育才乃长远大计。郡内吏治需更加清明,收揽民心,此乃乱世立足之本。”
“三、情报搜集,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李玄业强调,“关东战事、朝廷动向、诸侯反应、匈奴虚实,乃至西域诸国态度,信息至关重要。需增派精干细作,不惜重金,务求及时准确。”
“四、应对朝廷使者,需‘不卑不亢,礼数周全’。”最后,他说道,“陛下使者将至,我当隆重接待,充分表达忠诚之心、守边之艰、盼援之切。一切言行,皆需合乎臣礼,彰显北地忠勇勤勉之形象。”
李玄业的分析,再次切中要害,既肯定了既定策略的正确性,又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深化和调整的具体措施,展现了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风格。
“善!”李凌击节赞叹,“业儿所论,老成谋国!便依此议!勃兄,内政战备,由你总责,加速进行!子通,传令赵破奴、王猛,准其视情组织战术反击,以振军威!同时,加派‘潜渊’人手,广布耳目!业儿,朝廷使者接待事宜,由你与公孙先生共同负责,务求圆满!奏章催饷之事,亦由你主笔!”
“臣等(老臣)(儿臣)领命!”
五月初,朝廷宣慰使者、大行令(注:应为级别较高的使者,可能为谒者或中郎将级别,因大行令王恢前已出场)袁盎抵达狄道。靖王李凌率文武出城十里迎接,仪式隆重。袁盎宣读了景帝嘉奖边臣、勉励备胡的诏书,并赐下大量金帛。李凌感激涕零,盛赞皇帝圣明,并详细陈述了北地两线防御匈奴的巨大压力与艰辛,再次恳请朝廷速发援军。世子李玄业在陪同接待中,举止得体,言谈有度,给袁盎留下了深刻印象。袁盎在狄道盘桓两日,见北地军容整肃,吏治清明,民心安定,边备森严,深为感慨,回朝后必对景帝盛赞靖王父子之忠与能。
送走使者后,北地郡按照新的部署,加紧行动。朔方赵破奴组织了一次成功的夜袭,焚毁匈奴一处前沿粮草囤积点;玉门关王猛则派神射手屡次狙杀敢于靠近的匈奴斥候,使得关外敌军气焰稍挫。郡内工匠日夜赶造军械,府库物资不断充盈。李玄业主持的“西域馆”选址修缮完毕,首批师资、生员选拔章程也已拟定,只待局势稍稳便可开馆。
然而,关东的战火依然炽烈。五月中的消息传来,周亚夫断粮之策见效,吴楚联军久攻梁国不克,粮草不济,兵疲意沮,已露败象。但战事仍未结束。
五月末,夏意渐浓。李凌独坐书房,审阅着李玄业呈上的关于郡内钱粮稽核的详实报告,笔迹工整,数据清晰,处理意见得当,他微微颔首。这个儿子,已愈发显露出治国理政的卓越才能。他放下报告,走到窗前,望着庭院中盛开的石榴花,心中思绪万千。天下大乱,北地独静。这静,是无数人努力维持的结果,也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他再次感受到胸前魂佩那熟悉的冰冷,但这一次,伴随而来的还有一种奇异的平静与信心。或许,守护这片土地和人民,带领家族在这乱世中前行,便是那“神谕”所指的路径?他隐隐觉得,自己与这北地山川、与这李氏家族的命运,联系得愈发紧密了。
“无论外界风雨如何,我自砥柱中流,静观世变。”李凌心中默念,目光坚定而深邃。北地的路,就在脚下,而他能清晰地看到,继承人的身影,已坚定地走在了这条路上。
“史料记载”
*官方史·汉书·景帝纪:“(前元)三年……二月……削吴会稽、豫章郡……吴王遂反……(三月)遣太尉亚夫击吴楚……(七月)斩御史大夫晁错……(下邳)吴王弃军走……楚王戊自杀。”
*家族史·始祖本纪:“景帝前元元年夏,七国乱战正酣,晁错被诛,和议破裂。凌公父子恪守‘固本’之策,外御胡虏,内修政理,礼接朝使,静观其变。世子玄业理事愈精,北地独安。”
*宗教史·紫霄神帝显圣录:“砥柱中流,上帝稳守基业;静观世变,圣域独善其身;圣嗣理繁剧,已堪大任。”
*北地秘录·乱世独安:“天下板荡,北地独静。李凌父子稳守边陲,内蓄实力,应对得宜。玄业之才,内外称颂。”
(第四百二十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