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金杯共汝饮(1 / 2)
济北县内外,两军对垒,旌旗相望,战云密布。然而,就在这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中,一封帛书,由王薄军中一名文士打扮的使者,恭谨地送到了武阳军大营,呈于高鉴案前。
帛书以清秀雅致的隶书写就,言辞不卑不亢:
“武阳高将军鉴:
久闻将军威名,如雷贯耳。今两军对垒,兵戈将兴,生灵或将涂炭,薄心实有不忍。将军少年英雄,薄亦忝为读书之人,同是乱世求存,何必遽以刀兵相见?
城西五里,有废亭一座,名曰‘观澜’。虽已残破,然视野开阔,可览四野。薄欲备薄酒,邀将军明日午时一晤,摒退左右,坦诚相谈,或可觅得两全之策,免却一场干戈。
若蒙不弃,薄当扫榻以待。
知世郎王薄顿首”
帐内诸将闻听此信,反应各异。刘苍邪当即反对:“主公,此必是王薄老儿诡计!想诱主公前往,设下埋伏!万万不可轻涉险地!”
张定澄亦沉吟道:“王薄此人,非是莽夫,颇有智计。此举用意难测,主公确需谨慎。”
高鉴手持帛书,反复看了两遍,目光落在“读书之人”、“坦诚相谈”几字上,嘴角微微勾起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王薄欲效仿古人,来个‘渑池之会’、‘单刀赴会’么?”他放下帛书,目光扫过众将,“他既然以文人雅士的姿态相邀,我若不敢去,岂非示弱于他,徒惹天下人笑话?况且,我也正想亲眼见识见识这位‘知世郎’的风采。”
便朗声笑道:“回复王薄,明日午时,高鉴必准时赴约!只带亲卫十人,于亭外百步等候。”
笑声未落,他转头对葛亮低声嘱托:“不过,小心驶得万年船。你且去那观澜亭走一遭,替某看看,一草一木,皆需察其虚实。”
次日午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城西五里处的“观澜亭”果然已被稍稍打扫过,虽亭柱漆皮剥落,石阶布满青苔,但尚可容人。亭中设一简陋木案,案上置一壶酒,两只陶杯,几碟简单的果脯、干肉。亭外,王薄方面仅有数名捧着酒壶、拂尘的女侍从垂手侍立,确实未见大军埋伏的迹象。
高鉴如约而至,一身玄色劲装,外罩同色披风,腰佩长剑,英姿勃发。他只带了葛亮及九名最精锐的亲兵,在亭外百步处勒马停下,命亲兵原地等候,独自一人大步向亭中走去。
几乎同时,亭子另一侧,王薄也缓步而来。他今日未着甲胄,依旧是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儒衫,头戴纶巾,手持一卷书册(似是《诗经》),步履从容,神态闲雅,若非身处两军对垒之地,俨然便是一位郊游踏青的教书先生。
两人在亭口相遇,互相打量。
“可是知世郎王公当面?”高鉴率先拱手,依足了后辈见前辈的礼节。
“正是鄙人。阁下便是威震河北的高将军?果然英雄出少年!”王薄还礼,笑容温和,眼神却如古井深潭,难以见底。
两人相携入亭,分宾主落座。王薄亲自执壶,为高鉴斟满一杯酒,动作舒缓优雅。
“高将军不畏风险,慨然赴约,此等胆魄,令人钦佩。请满饮此杯,聊表敬意。”王薄举杯相邀。
高鉴却不急于举杯,反而微微侧首向侍立在亭外的葛亮示意。葛亮立即会意,从行囊中取出一坛泥封陈酒,步履沉稳地送入亭中。高鉴亲手拍开泥封,顿时一股醇厚酒香弥漫开来。
“王公盛情,高某心领。”高鉴将新启的酒坛置于石桌,目光沉静,“这是某偶然缴获的隋府贡酒,九酝春法所酿,甘冽绵甜,余韵悠长。今日与公相会,不可轻慢,还是饮我的酒吧。”
王薄眼中笑意愈深,非但不以为忤,反将手中杯轻轻放下,欣然应道:“将军既携佳酿,自是却之不恭。今日便借将军好酒,尽此亭中之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