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辅政臣动摇,暗中寻对策(1 / 1)
徐羡之与傅亮,皆是跟随刘裕征战多年的老臣。当年刘裕临终前,将少帝刘义符托付给二人,外加领军将军谢晦,三人共同担任辅政大臣,便是看中他们沉稳持重、对宋家忠心耿耿。起初接到遗命时,徐羡之与傅亮心中虽有顾虑——毕竟刘义符彼时年仅十六,尚未历经世事——但转念一想,少年天子性情未定,只要他们悉心辅佐、加以引导,总能将其教养成合格的君主,甚至暗觉这般“易控制”的帝王,或许更能让他们推行先帝留下的政策,稳固南朝宋的根基。
刚登基那会儿,刘义符虽偶有贪玩之举,比如在御花园射鸟、与宫人嬉戏,但在徐羡之、傅亮的反复劝谏下,尚且会收敛几分,朝会也能按时参加,对于重要的朝政决策,也会听从两位辅政大臣的意见。那时徐羡之常对傅亮说:“少帝年幼,贪玩是天性,待他再长几岁,明白江山重任,自会收敛。我等只需耐心辅佐,不辜负先帝嘱托便是。”傅亮也深以为然,每次入宫奏事,都会特意挑选一些历代贤君的故事讲给刘义符听,盼着能潜移默化影响这位少年天子。
可谁也没料到,不过短短数月,刘义符的荒唐行径便如同脱缰的野马,愈发不可收拾。从最初的缺席朝会,到后来干脆将御花园变成“市井游乐场”,甚至夜半出宫劫掠百姓,每一件事都让徐羡之与傅亮心惊肉跳。更让他们难以接受的是,自己的劝谏不仅被当成耳旁风,还屡屡遭到刘义符的嘲讽与轻视——那份满是涂鸦批注的奏折,徐羡之藏在袖中多日,每次取出查看,指尖都忍不住微微颤抖,既是对少年天子的失望,也是对自身处境的忧虑。
随着刘义符的荒唐日复一日,南朝宋的局势也肉眼可见地恶化。北方北魏得知南朝新帝昏庸,趁机大举南下,虎牢关失守的消息传到建康时,徐羡之正在府中批阅公文,手中的毛笔“啪”地掉落在案上,墨汁在奏折上晕开一大片黑渍,他却浑然不觉,只喃喃自语:“虎牢关乃河南屏障,此关一失,北魏铁骑便可直逼淮河,这可如何是好!”傅亮闻讯赶来,两人在书房中相对无言,窗外的梧桐叶被秋风扫落,簌簌作响,如同他们此刻沉重的心跳。
屋漏偏逢连夜雨,淮南的洪涝灾情接踵而至。数万流民涌入建康城外,沿街乞讨,饿殍遍地。徐羡之与傅亮联名上奏,恳请刘义符开仓放粮、安抚流民,可奏折递上去多日,始终石沉大海。两人无奈,只能私下挪用部分国库粮草,派人运往城外赈灾,可这点粮食对于数万流民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看着街头百姓因饥饿而蜡黄的面容,听着他们私下里对“昏主”的怨怼,徐羡之心中涌起一阵寒意——他跟随刘裕多年,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性,当年刘裕能推翻东晋、建立南朝宋,靠的便是百姓的支持,如今刘义符这般失民心,长此以往,国家岂能不亡?
不安的情绪如同藤蔓,在两位辅政大臣心中疯狂滋生。他们开始频繁私下会面,地点不再是往日的朝堂官署,而是傅亮府中一间偏僻的暖阁。暖阁内只点着一盏昏暗的油灯,两人围坐在小桌旁,面前摆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如今局势,你我都看在眼里,”徐羡之率先开口,声音压得极低,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少帝不仅不听劝谏,反而变本加厉,若再这般下去,别说先帝的江山保不住,我等这些辅政大臣,恐怕也会落得个‘亡国之臣’的下场,到时候性命都难保啊!”
傅亮闻言,重重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沿:“我何尝不知?可废立之事,乃是株连九族的大罪,一旦失败,不仅你我性命难保,就连家中妻儿老小都要受牵连。”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挣扎,“可若不行动,眼睁睁看着国家走向灭亡,我等又有何颜面去见先帝?”两人沉默良久,暖阁内只有油灯燃烧时“噼啪”的细微声响。
此后,徐羡之与傅亮开始暗中寻找对策。他们一边派人密切关注各地的军情、民情,将所有不利消息一一整理成册,藏在隐秘之处——这些既是国家危机的证明,也是日后若决定废帝,可用来说服其他大臣的依据;一边则悄悄观察朝中官员的态度,尤其是禁军将领与宗室成员的动向,想看看是否有其他人也对刘义符的统治感到不满,能与之联手。
徐羡之曾借着视察禁军的名义,与领军将军谢晦私下交谈。谢晦也是辅政大臣之一,这些日子同样因刘义符的荒唐而忧心忡忡。两人在军营的帐篷中,避开左右侍从,徐羡之试探着说:“如今主上昏聩,国家危在旦夕,你我受先帝重托,岂能坐视不管?若有可行之策,你可愿与我一同承担?”谢晦眼神闪烁,虽未直接答应,却也没有明确拒绝,只说:“此事需从长计议,容我再想想。”这模棱两可的回答,却让徐羡之看到了一丝希望。
傅亮则暗中联络了几位朝中重臣,比如吏部尚书王弘、护军将军檀道济。王弘早已因劝谏刘义符被斥,对少年天子满心失望;檀道济是开国功臣,看着自己浴血奋战守护的江山被肆意糟蹋,心中也颇有怨言。傅亮在与他们交谈时,虽未明说“废帝”二字,却屡屡提及“江山社稷”“百姓安危”,暗示如今局势已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每当看到对方眼中流露出认同的神色,傅亮心中的念头便更坚定一分——废掉刘义符,或许已是拯救南朝宋的唯一出路。
那段日子,徐羡之与傅亮常常彻夜难眠。每当夜深人静,徐羡之总会站在窗前,望着皇宫的方向,手中紧攥着先帝刘裕赐给他的玉佩,心中反复挣扎:是继续隐忍,寄望刘义符能幡然醒悟?还是冒险一搏,废昏立贤,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傅亮则会在书房中一遍遍翻阅史册,寻找历代“废昏主、立明君”的典故,既是为了寻找支撑自己的勇气,也是在暗中规划着未来的对策。
他们深知,一旦迈出“废帝”这一步,便再无回头之路。可看着日益恶化的国家局势,听着街头百姓的怨声载道,那份对“亡国”的恐惧,对自身性命的担忧,以及对先帝托付的责任感,最终压过了所有犹豫。两人心中渐渐有了共识:若想保住宋家江山,若想保住自己的性命,废掉刘义符,已是不得不做的选择。而这份决心,也为日后他们与宗室联手,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