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儒林授课论经济 临海实践出真知(2 / 2)
就在课堂气氛有些凝滞的时候,陈临海举起了手。
得到允许后,他站起身,声音沉稳:“韩校长,各位同学,我认为,新时期协调发展的关键,可能不在于‘输血’的力度,而在于能否培育出各个区域自身强大的‘造血’功能。”
他顿了顿,看到众人的目光都聚焦过来,继续说道:“政策和支持固然重要,但如果一个地方缺乏能够吸引和留住高端要素的内在生态系统,给再多的资源,也可能像是往漏水的桶里倒水,难以持久。这个生态系统,我认为至少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产业生态。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要基于当地的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找到能够融入全国甚至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生态位’,形成有根植性、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比如我们东河区,过去只是个传统商贸区,我们升级商贸物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目的是借此打通上下游,吸引相关的加工制造、研发设计、金融服务等业态集聚,形成一个围绕‘流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是人才生态。不仅要引进人才,更要能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这需要配套的公共服务、宜居的环境、公平的竞争机会和干事创业的平台。有时候,一个能激发人创造力的软环境,比单纯的资金补贴更有吸引力。”
“第三,是治理生态。一个高效、廉洁、法治化的地方政府,是培育前两个生态的前提和保障。如果营商环境恶劣,政策朝令夕改,企业家和人才用脚投票,再好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
他结合东河区的实践,将“协调发展”这个宏大的命题,具体化为构建“产业、人才、治理”三大微观生态,视角独特,逻辑清晰,既有理论高度,又极具操作性。
他特意转向那位山区县长,诚恳地说:“刚才这位同学提到的情况,我非常理解。东河区过去也面临产业老旧、人才外流的问题。我们的体会是,越是困难,越不能慌,越要静下心来,找准自己的‘一招鲜’。比如山区,未必不能发展高科技。我知道邻省有个山区县,利用凉爽的气候和稳定的电力,引进培育了大数据中心,带动了整个产业链。关键是要有‘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智慧和决心,要打造能让特定产业、特定人才落地生根的‘小气候’。”
那位县长听了,若有所思,脸上的焦躁缓和了不少。
“因此,”陈临海总结道,“我认为未来的区域政策,或许应该更加注重‘赋能’而非‘倾斜’,帮助不同地区找准自己的‘生态位’,培育内在的‘造血’能力。这可能比单纯的项目和资金分配,更能从根本上解决协调发展的问题。”
他的发言结束,教室里安静了片刻,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员眼中放光,仿佛找到了新的思路。
韩儒林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用力点了点头,评价道:“临海同志的发言,很有见地!他没有停留在概念和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区域发展的微观机理,提出了‘生态位’和‘造血能力’这两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培育小气候’这个比喻也非常形象!这是我们制定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深层次问题!理论联系实际,源于实践,高于实践,非常好!”
韩校长的高度赞扬,让陈临海在学员们心中的分量再次加重。秦奔雷在一旁也微微颔首,看向陈临海的目光中欣赏之色更浓。而孙子聪,虽然面上不动声色,但紧握的笔杆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他发现,陈临海这种从实践中淬炼出的洞察力,确实比他纯粹的理论推演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