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千里逃亡终抵辽东(1 / 2)
辽西通往邺城的茫茫雪原上。姜维与文鸯率领着数千疲惫不堪的骑兵,押解着陈泰、羊祜等重要俘虏,正沿着来路艰难南返。风雪虽暂歇,但严寒更甚,马蹄踏在冻硬的土地和积雪上,发出单调而沉闷的声响。队伍沉默地行进着,胜利的喜悦早已被司马昭携帝北遁的沉重消息冲刷得一干二净,取而代之的是功亏一篑的焦虑和深深的疲惫。
狂奔了一天一夜,人困马乏,姜维不得已下令在一片背风的丘陵后暂作休整。士卒们纷纷下马,挤在一起取暖,啃着冰冷梆硬的干粮,很多人几乎刚一坐下就靠着马鞍沉沉睡去。姜维自己也感到一阵阵眩晕,连日来的精神紧绷和体力透支,让这位正值壮年的名将也感到了极限。
就在这片死寂的休息中,一阵极其轻微、但异常清晰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宁静。
“警戒!”哨兵嘶哑的喊声响起。
姜维猛地站起身,手按剑柄,疲惫的眼中瞬间恢复了锐利。这种时候,在这种地方出现的马蹄声,是敌是友?
很快,一小队骑兵的身影出现在视野尽头,约五十骑,人人矫健,马匹神骏,虽也带着风霜之色,但精神面貌远胜姜维这支残军。为首一将,身形精干,面容冷峻,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营地,正是邓艾!
“士载?!”姜维又惊又喜,快步迎上,“你怎么会在此处?”
邓艾利落地翻身下马,向姜维抱拳行礼,言简意赅:“伯约将军。丞相与陛下久无前线消息,心忧如焚。艾略通此地路径,故奉命率五十精骑,沿踪迹前来接应探查。情况如何?”他的目光扫过姜维身后那些疲惫不堪的士卒和被缚的陈泰、羊祜,心中已猜到了七八分。
姜维脸上刚浮现的一丝喜色迅速褪去,化为凝重。他将邓艾引至一旁避风处,压低声音,将文鸯提前埋伏,断绝魏军退路,逼死魏帝,之后他与文鸯对魏军残部进行合围、四面楚歌破敌,以及最后司马昭携帝与玉玺成功东遁的经过,快速而清晰地讲述了一遍。
“……如今,司马昭已遁往辽东,传国玉玺亦随之而去。维虽歼其主力,擒其大将,然走脱首恶,遗失国器,实乃大憾!本想速返邺城,禀明陛下与丞相,再图后计,然士卒实在疲惫不堪,我们才在此地略做修整。”他看了一眼身后那些几乎到了极限的士卒,苦涩地说道。
邓艾默默听着,眉头越皱越紧。待姜维说完,他沉默片刻,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带着一种穿透力:“伯约,你与文鸯将军已尽力了。然,艾有一虑,此一去一回,耗费时日几何?如今已是深冬,气候只会愈发恶劣,待陛下与丞相在邺城得到消息,再调集粮草,组织大军征伐辽东,恐需一月乃至更久!届时,辽东大地冰封雪盖,行军极度困难,而司马昭呢?”
他目光锐利地看向东方:“他得到了这宝贵的喘息之机!辽东虽苦寒,然地域广阔,若司马昭以玉玺和伪帝名义,重整旗鼓,甚至勾结塞外鲜卑、高句丽等族,则其势复振,站稳脚跟绝非难事!届时,我军再想征讨,其难度与代价,将十倍于今日!更甚者,若其觉辽东亦不可守,继续向北,遁入茫茫草原大漠,则如龙归大海,再难寻觅!后患无穷矣!”
姜维何尝不知这个道理?他用力攥紧拳头,指节发白,脸上充满了不甘与无奈:“士载所言,正是维之所忧!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与文鸯两部,伤亡惨重,粮尽援绝,士卒疲惫已极,如何能再战?”
两人相顾无言,沉重的气氛几乎要凝固周围的空气。难道就只能眼睁睁看着司马昭这条大鱼,带着传国玉玺,从他们耗尽心力布下的天罗地网中溜走,去往那遥远的东北,埋下未来巨大的隐患?
就在这时,邓艾仿佛想起了什么,伸手探入怀中,取出了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锦囊。
“临行前,丞相曾密授此锦囊于我,言道若遇危局,或事有疑难不决时,方可打开。”邓艾说着,小心翼翼地拆开锦囊,取出一张折叠的绢帛。
姜维也凑了过来。两人展开绢帛,只见上面以熟悉的、清瘦峻拔的笔迹,写着八个字:
“广布疑兵,攻心为上。”
这八个字,如同黑暗中划过的一道闪电,瞬间照亮了姜维和邓艾的心田!
“广布疑兵……攻心为上……”姜维喃喃重复着,眼中猛地爆发出精光,“丞相早已料到我们可能陷入僵局!”
邓艾也是恍然大悟,他一拍大腿:“是了!难怪丞相让我此行,务必带上陛下龙纛与丞相帅旗的仿制品!当时我还觉疑惑,追击小股残敌,何需如此仪仗?原来用意在此!”
原本诸葛亮的本意是如果姜维大军陷入重围,邓艾可以虚张声势!利用司马昭集团已成惊弓之鸟、一心只想逃命的心态,制造出季汉大军主力已紧随其后、即将压境的假象!逼迫他们不敢继续停留,只能继续逃亡,从而可以有机会救下姜维所部,这就是“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