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辽西迷雾,稳定局势(1 / 2)
公元248年冬末,辽东郡,襄平城。
这座曾经作为燕国都城、后又成为公孙氏割据中心的古城,在经历了数年前司马懿那场雷霆般的征伐与血腥清洗后,至今仍未完全恢复元气。城墙之上,依稀可见当年战火留下的焦黑痕迹与修补的疮疤。街道虽算整齐,但行人面色大多麻木,带着一种经受过巨大创伤后的沉寂与惊悸。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压抑,既有严冬的酷寒,更有政治上的不确定性。
司马昭、司马孚一行人,带着小皇帝曹髦和那面象征着最后希望的传国玉玺,如同丧家之犬般,仓惶逃入了这座他们曾经作为征服者踏足,如今却要求其为庇护所的城池。
临时征用的原公孙渊府邸,如今成了魏室残存势力的临时住所。炭火盆驱不散彻骨的寒意,也驱不散弥漫在每个人心头的阴霾。
司马昭洗去一身风尘,换上了干净的衣袍,但眉宇间的疲惫与惊悸仍未散去。他召来司马孚、钟会以及几名侥幸跟随至此的核心僚属,进行紧急磋商。年幼的曹髦被安置在后堂,由内侍严密看护。
“叔父,钟司徒,如今形势,危如累卵。”司马昭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开门见山,“襄平城内,现任太守乃是王建,乃先父平定公孙渊后所任命,算是可靠。然辽东之地,豪强林立,乌桓、鲜卑部落杂处,公孙渊虽灭,其残余势力或遁入山林,或潜藏民间,未必没有异心。我等新败至此,兵微将寡,若不能迅速稳住局面,只怕外患未至,内乱先生!”
司马孚面色凝重地点头:“子上所言极是。当年仲达为绝后患,对襄平屠戮过甚,虽震慑一时,却也埋下了仇怨的种子。如今我等人困马乏,实力大损,难保无人不起别样心思。”
钟会眼中闪烁着精明的光芒,接口道:“当务之急,在于立威!必须让辽东上下,相信我们仍有足够的力量,并非穷途末路,方能震慑宵小,争取时间!”
司马昭眼中寒光一闪,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襄平城灰暗的天空和远处隐约的山峦,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在他心中迅速成型。
“立威……不能靠我们这点残兵败将去硬碰硬。”他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我们要‘造’出一支大军来!”
他详细阐述了他的计划:
“第一,虚张声势,疑兵惑敌!”他指向城外,“我们手中,尚有叔父带来的两千虎豹骑,加上我带来的数百精锐,合计约两千五百骑。将此军分为数队,白日里,令其轮番从不同城门进出,旌旗招展,甲胄鲜明,绕城巡行,或前往附近要隘驻扎。夜间,则多设营火,广布哨探,做出大军云集之态。让城内城外所有窥探者都看到,我大魏援军正源源不断抵达!我要让这辽东之地,在数日之内,流传我大军不下数万的谣言!”
“第二,正名定分,宣示正统!”司马昭目光投向存放玉玺的内室,“必须立即为陛下举行正式的登基大典!昭告辽东官民,曹髦乃大魏正统皇帝,我司马昭受先帝托孤,辅佐朝政!唯有高举正统旗帜,方能凝聚人心,让那些尚存忠魏之念的士人百姓有所归附!大典要隆重,要让全城的人都看到!”
“第三,散布消息,稳定人心!”他看向钟会,“司徒,此事需你负责。立刻派人,在城中酒肆、市井间,巧妙散播消息,就说……征东将军陈泰、尚书仆射羊祜,已击溃姜维追兵,正率领十万大军,押解着缴获的无数粮草军械,不日即将抵达辽东与陛下会师!要说得有鼻子有眼,仿佛确凿无疑!”
这一套组合拳,可谓将权谋与欺诈运用到了极致。利用信息不对称和辽东本地势力对中央情况的未知,以虚张声势来弥补实力的不足,以政治仪式来确立合法性,以虚假的利好消息来稳定惶惶的人心。
司马孚沉吟片刻,缓缓道:“此计……甚险。若被识破,恐反噬自身。然,眼下确无他法,或可一试。只是,这登基大典,仓促之间,礼仪不全,恐惹人非议。”
司马昭断然道:“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礼仪可从简,但声势必须浩大!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大魏的皇帝在这里,大魏的朝廷在这里!”
钟会则阴明一笑:“昭公妙计!下官这就去安排。定让这辽东之地,三日之内,只知我大魏天兵将至,不知蜀寇何在!”
命令迅速被传达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