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薪火赴远!少年心中的文化桥梁(2 / 2)
影视创作工坊里,营员们分成20个小组,正在苏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短视频创作。他们可以利用基地提供的拍摄设备、服装道具,结合自己在交流营的体验,创作一部关于东方文化的短视频。来自印度的男孩阿米尔,和来自中国的女孩林晓雨一组,他们计划拍摄一部“中印文化融合”的短片——以印度歌舞的形式,演绎《西厢记》中“红娘传书”的片段。
“我们可以让红娘穿着印度传统服饰,用印度歌舞的方式传递书信,这样既保留了《西厢记》的核心情节,又融入了印度文化的元素。”阿米尔兴奋地分享自己的想法。
林晓雨点头认同:“这个主意太好了!我们还可以在短片中加入苏绣元素,让红娘传递的书信上绣着茉莉花,体现中国文化的细腻。”
苏澈走到他们身边,看着他们的剧本,给予肯定:“这个创意非常好!文化交流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融合。你们的短片,既展现了《西厢记》的浪漫,又融入了印度歌舞的热情,这正是‘文明共生’的最好体现。拍摄时,注意要突出人物的情感,让观众能感受到跨文化的共鸣。”
在苏澈的指导下,阿米尔和林晓雨的拍摄非常顺利。当短片完成后,他们在小组内展示,赢得了阵阵掌声。“通过这次创作,我不仅了解了《西厢记》的故事,还学会了如何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去诠释东方经典。”阿米尔说,“我觉得文化没有国界,只要有共同的情感,就能相互理解。”
交流营的十天里,这样的跨文化交流与碰撞每天都在发生。在历史VR课堂上,营员们一起“穿越”到大宋汴京,体验宋代的点茶技艺,来自英国的男孩汤姆,为了学好点茶,反复练习了几十次,终于能泡出一杯合格的宋茶;在非遗手工课上,来自巴西的女孩索菲亚,将苏绣与巴西的传统刺绣结合,创作了一幅融合了东西方纹样的作品;在影视创作工坊,来自德国的小组,拍摄了一部“唐诗与德国诗歌”的对比短片,通过双语朗诵,展现了诗歌的共通魅力。
苏澈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与营员们交流。他会在VR体验区,为营员们解答历史疑问;在非遗手工课上,和营员们一起制作陶艺;在影视创作工坊,指导他们打磨剧本。有营员问他:“苏先生,您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精力举办这个交流营?”
苏澈笑着回应:“文化的传承,不是一代人的事,而是需要代代相传。你们是未来的希望,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桥梁。我希望通过这个交流营,让你们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更希望你们能把这份魅力带回自己的国家,让更多人了解不同的文明,从而相互尊重、相互包容。”
他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我小时候,也觉得传统文化很遥远。后来,通过阅读、旅行,慢慢发现了其中的乐趣与价值。现在,我想把这份乐趣与价值,传递给你们。文化就像一盏灯,只要有人点燃,就能照亮更多的角落。”
闭营仪式上,1000名营员依次上台,展示自己在交流营的成果——有的展示自己绣的苏绣、剪的剪纸,有的播放自己拍摄的短视频,有的朗诵自己学习的唐诗、元曲。当最后一个小组展示完短片后,苏澈走上台,手中拿着一份特殊的“文化使者证书”。
“在这十天里,我看到了你们的热情、好奇与努力。”苏澈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你们不仅学到了东方文化的知识与技艺,更学会了尊重不同的文明,这是最宝贵的收获。现在,我要为那些愿意成为‘文化交流使者’的营员,颁发证书。”
令苏澈惊喜的是,有50名营员主动举起了手,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脸上满是坚定的神情。莉莉安第一个走上台,接过证书,激动地说:“通过这次交流营,我爱上了华国文化。回去后,我要在学校成立‘华国文化社团’,组织同学们学习唐诗、元曲,体验非遗手工,让更多人了解东方文化的魅力。”
卡玛尔也走上台,郑重地说:“我想成为一名航海文化研究者,深入研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以及中非之间的古代贸易往来,让更多人知道,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