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书盟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穿成穷学生,我用老歌火遍蓝星 > 第293章 清帝启卷!史笔绘就的少年天子路

第293章 清帝启卷!史笔绘就的少年天子路(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澈心文娱的清代Ip研发中心,弥漫着墨香与史料的厚重气息。整面墙的书架上,《清史稿》《清实录》《康熙起居注》等古籍与现代考据着作整齐排列,案几上摊开着泛黄的清代舆服图、朝堂规制图,电子屏上循环播放着康熙年间的城池复原影像——这里是《康熙王朝》剧本的打磨地,历经18个月的反复推敲,凝聚着编剧团队、清史专家与核心主创的心血,今日终于迎来定稿研讨会。

苏澈推门而入时,陈家林正站在一幅巨型《康熙朝疆域图》前,指尖顺着图上的军事防线缓缓滑动。这位以拍摄历史正剧闻名的导演,身着深色中山装,头发已染霜白,眼神却锐利如鹰,与平时在片场的雷厉风行不同,此刻多了几分沉浸在历史中的沉静。“苏总,你来的正好。”陈家林转身,手中握着一卷密密麻麻的剧本手稿,“最后一遍核对,‘康熙擒鳌拜’‘平定三藩’这两大核心段落,细节已经打磨到位,就等唐国强老师过来,咱们一起敲定角色塑造的核心方向。”

话音刚落,唐国强便推门而入,手中捧着一本批注得密密麻麻的《康熙传》,扉页上写着“少年天子,铁血帝王”八个大字。“陈导,苏总,让你们久等了。”他笑着落座,将书放在桌上,“为了把握康熙不同时期的心态,我把他早年经历拆成了‘傀儡期’‘亲政期’‘拓疆期’,每个阶段的言行举止、眼神神态都做了区分。尤其是‘擒鳌拜’时,康熙才16岁,既要演出少年人的青涩,又要藏着帝王的隐忍与谋略,这个度得拿捏准。”

苏澈点头,示意工作人员将剧本分发给在场的三位清史专家。“《康熙王朝》的核心,是还原一个‘成长型帝王’。”他翻开剧本首页,“我们没有把康熙塑造成天生的圣君,而是聚焦他从少年傀儡到铁血帝王的蜕变——擒鳌拜时的步步为营,平三藩时的坚定决绝,面对内忧外患时的冷静布局,这些都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和细节来展现。”

陈家林接过话头,指着“康熙擒鳌拜”的章节:“这段戏是全剧的第一个高潮,我们没有写成简单的宫廷政变,而是突出‘智斗’。康熙表面沉迷布库戏,暗中训练少年侍卫,甚至故意示弱,让鳌拜放松警惕。剧本里加了一个细节:康熙在召见鳌拜前,亲手为侍卫们递上糕点,这个动作既体现了他的笼络人心,又暗藏着少年人的紧张,让人物更真实。”

唐国强立刻补充:“这个细节好!16岁的孩子,再怎么早熟,面对权倾朝野的鳌拜,不可能毫无惧色。递糕点时,手可以微微颤抖,眼神却要坚定,这种反差才能体现他的内心挣扎与决心。”他拿起笔,在剧本上快速批注,“还有鳌拜被擒后,康熙的台词不能太硬,要带着一丝少年人得逞后的释然,同时又要立刻切换到帝王的威严,宣布对鳌拜余党的处置,这种情绪的转变,是塑造角色的关键。”

清史专家李院士翻到“平定三藩”的段落,眼中满是赞许:“这段戏的考据非常扎实。吴三桂起兵后,康熙的应对策略、军事部署,甚至朝堂上的争论,都与《清实录》的记载高度一致。尤其是‘裁撤三藩’的决策过程,剧本没有回避康熙的犹豫——他一开始担心兵力不足,曾想暂缓撤藩,后来在孝庄太后的支持下才下定决心,这种真实的决策困境,比脸谱化的‘果断’更有说服力。”

“为了还原平定三藩的战争场景,我们专门请教了军事史专家。”苏澈补充道,“剧本里提到的‘分兵合围’‘坚壁清野’等战术,都是康熙朝的真实打法;甚至清军使用的火炮型号、八旗兵的作战阵型,都有史料依据。后续拍摄时,技术团队会用‘历史场景特效系统’还原战场全貌,让观众直观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康熙的军事才能。”

唐国强看着剧本中康熙与孝庄太后的对手戏,若有所思:“孝庄太后是康熙成长路上的关键人物。剧本里这段‘太后训政’的戏,写得很有层次感——孝庄没有直接替康熙做决定,而是通过讲述皇太极创业的艰辛,点醒康熙‘帝王之道,在于权衡利弊,敢于担当’。我在演绎时,要通过眼神的变化,展现康熙从迷茫到坚定的转变,体现他对孝庄的敬畏与依赖。”

陈家林笑着回应:“这段戏我们计划用长镜头拍摄,从康熙低头垂目,到眼神逐渐亮起,再到起身跪拜太后,一气呵成,突出情感的连贯性。孝庄太后的饰演者我们已经敲定,她的气场与唐老师很搭,两人的对手戏一定会很精彩。”

剧本研讨会持续了整整一天,从朝堂戏的礼仪细节到市井戏的生活场景,从人物的台词逻辑到情感的递进层次,每一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清史专家王院士提出:“康熙朝的官服与明朝有很大区别,顶戴花翎、补子纹样都有严格的品级规定,剧本里提到的‘一品仙鹤补子’‘二品锦鸡补子’是准确的,但康熙亲政初期,官员的朝服颜色应为石青色,而非深蓝色,这个细节需要调整。”

苏澈立刻示意编剧记录:“这些细节不能马虎。后续我们会把《大清会典》中的舆服制度整理成手册,发给服化道团队,确保每一件服饰、每一个道具都符合历史原貌。”他转头对技术总监赵凯说,“VR场景的开发也要同步推进,尤其是紫禁城的太和殿、乾清宫,还有康熙训练布库戏的南书房,都要1:1复刻,让演员在拍摄前能通过VR熟悉环境,更快代入角色。”

赵凯点头回应:“我们已经完成了紫禁城核心场景的建模,参考了《清宫档案》中的建筑图纸和现存遗址的测绘数据。南书房的陈设,从桌椅的样式到书架上的书籍,都严格遵循康熙朝的规制,甚至还原了康熙常用的文房四宝。演员可以通过VR提前体验场景,调整表演时的走位和情绪。”

研讨会接近尾声时,唐国强站起身,手中的剧本已经批注得密密麻麻。“这部剧本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康熙。”他的语气中满是期待,“他有少年人的青涩,有帝王的权谋,有面对家国的担当,也有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我会带着对历史的敬畏,用心演绎这个角色,不辜负团队的心血,也不辜负观众的期待。”

陈家林也感慨道:“从业几十年,我从未见过如此严谨的剧本。从史料考据到人物塑造,从剧情逻辑到细节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极致。这不仅是一部历史正剧,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文脉传承与家国情怀的作品。我会用最精湛的镜头语言,把康熙朝的风云变幻、人物的悲欢离合呈现给观众。”

三位清史专家共同在剧本上签下名字,李院士说道:“这部剧本,还原了真实的康熙时代。它没有戏说,没有虚构,而是以正史为骨,以人性为魂,展现了康熙朝的政治、军事、文化风貌。这样的作品,既能让观众了解历史,又能让他们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温度与力量,堪称历史正剧的典范。”

苏澈合上剧本,心中满是笃定。从《三国》《唐诗》到《大明王朝》,再到如今的《康熙王朝》,“唐宋元明清”的文化Ip矩阵正在一步步完善。这部剧本的完成,不仅是清代Ip开发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文化复兴征程上的又一坚实脚印。

“接下来,我们将正式启动拍摄筹备工作。”苏澈对在场的核心团队说,“陈家林导演负责整体拍摄把控,唐国强老师牵头演员的历史礼仪培训,编剧团队随时待命,根据拍摄情况微调剧本,技术团队加快VR场景和特效的开发。我们要以最严谨的态度、最精湛的技艺,打造一部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时间推敲的经典之作。”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