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活”的图纸(1 / 2)
滨海市,盐田滩涂。
夜幕降临,巨大的探照灯将整个工地照得如同白昼。
机器的轰鸣声、金属的碰撞声、工人的号子声,汇成了一股喧腾的洪流,在这片沉寂了千百年的盐碱地上空回荡。
这里不像是一个建筑工地,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露天的战场。
每一个“攻坚小组”,都像一支独立的作战单位,围绕着自己的任务,展开了疯狂的冲锋。
在临时搭建的机械加工棚里,火花四溅。
王大锤和侯建设,这两位滨海市最顶尖的老匠人,此刻正并肩站在一台经过他们亲手改造的C630车床前。
他们要加工的,是“奇美拉二代”的心脏——多级行星齿轮变速箱里的一枚核心齿轮。
材料是经过特殊热处理的铬钼合金,硬度极高。
侯建设负责操刀,他的手稳得像焊在机床的操作杆上,眼睛则死死盯着飞速旋转的工件和缓慢移动的刀尖。
王大锤则站在一旁,手里没有工具,只是侧着耳朵,像一个顶级的音乐家,在仔细聆听着车刀与金属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老侯,转速降五十,进刀再慢一‘丝’。”王大锤突然开口。
“嗯?”侯建设一愣,他觉得现在的切削状态已经非常完美了。
“声音不对,”王大锤的眉头紧锁,“有点‘燥’,金属的内应力没完全释放,这样下去,精度能保证,但用不了多久,就会有金属疲劳。”
侯建设没有再问,他完全信任王大锤的“耳朵”。
他立刻按照王大锤的指示,对参数进行了微调。
神奇的是,随着转速和进刀速度的改变,那原本在他听来已经很悦耳的切削声,变得更加纯粹、更加清亮,仿佛一根被拨动的琴弦,发出了最和谐的共鸣。
侯建设心中暗自叹服。
这就是宗师级的境界。
图纸是死的,但材料是活的,机器也是活的,王大锤能听懂它们的“语言”,并让它们以最舒服、最完美的状态结合在一起。
而在不远处的另一个工棚里,气氛则完全不同。
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噪音,只有键盘被急速敲击的“噼啪”声。
陈浩和李国华教授带来的几个研究生,正围着一台386电脑,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代码战争”。
墙上,贴满了密密麻麻的流程图和数学公式。
“不行!卡尔曼滤波算法的计算量太大了!386根本跑不动实时数据!”一个戴着厚厚眼镜的研究生,满头大汗地喊道,“我们尝试了简化模型,但预测精度立刻就掉下来了!”
“如果用传统PID控制呢?虽然笨一点,但至少能保证稳定。”另一个提议道。
“不行!”陈浩断然否决,“PID只能做线性控制,但我们的生产过程是典型的非线性、强耦合系统!用PID,无异于用牛刀去绣花,只会把事情搞得一团糟!”
他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这几天,他几乎把父亲那本笔记里所有关于“控制论”和“系统辨识”的内容,都翻了个底朝天。
他感觉自己就像站在一个巨大宝库的门口,而林旬,则给了他打开这座宝库的钥匙。
“问题不在算法,在架构!”陈浩猛地站起身,抓起一支笔,在白板上飞快地画了起来。
“我们不能指望一台386去处理所有事情!我们要做分布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