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釜底抽薪?,(1 / 2)
李老院中那盘未下完的棋,仿佛一个无声的预言,悬在林峰心头。回到办公室,窗外已是夜色深沉,雨点终于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在玻璃上划出一道道急促的水痕,将城市的灯火晕染成一片模糊的光团。办公室里只开了一盏台灯,光线集中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映照着那份来自国家部委的质询文件,红色的标题显得格外刺眼。
袁家。
这两个字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化作了沉甸甸的压力,具体而微地体现在这数十条尖锐的批评意见上。林峰靠在椅背上,指尖轻轻揉着太阳穴。来自高层的否定,如同釜底抽薪,动摇的是他政绩的根基,是他未来晋升的阶梯。这不仅仅是理念之争,更是你死我活的生存之战。
他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吴婷的办公室,声音听不出丝毫波澜,仿佛只是在讨论明天的天气:“吴主任,回应材料的准备要加快进度,下周一之前,我要看到初稿。另外,梳理一下近期与我们接触密切、有明确投资意向,但尚未正式签约的大型企业和资本,列一个清单给我,要注明接洽进度和关键决策人。”
“好的,主任,我马上安排。”吴婷的回答干脆利落,带着一种心照不宣的凝重。
挂了电话,林峰的目光落在窗外迷蒙的雨夜中。袁家的反击绝不会仅限于一纸公文,他们掌控的资源和人脉,足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制造麻烦。他必须预判对手的下一步,甚至下几步。
接下来的几天,林峰的预感得到了印证。
先是负责招商引资的副处长一脸愁容地前来汇报。
“主任,情况有点不对劲。”副处长搓着手,语气焦急,“之前谈得好好的‘宏远资本’,本来已经基本确定了要参与我们创新中心的智能制造板块投资,昨天他们的副总突然打电话,说总部战略调整,这个项目要‘再评估’,态度含糊其辞,明显是在推脱。”
“还有‘国信集团’那边,”另一位负责项目审批的科长补充道,“我们报上去的那个高端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的土地预审,按流程早该批了,可规划局那边反馈,说上面有领导打了招呼,要求‘慎重研究,严格把关’,就这么卡住了。”
坏消息接踵而至。仿佛一夜之间,之前顺畅无比的渠道都开始变得滞涩。几家原本热情高涨的国企和大型民企,态度变得暧昧不明,不是“战略调整”就是“需要进一步论证”。一些关键的项目审批,在省市两级的相关部门里,也开始遭遇各种“合法合规”的拖延,理由冠冕堂皇,让人挑不出毛病,却又实实在在地阻碍着进程。
林峰听着汇报,面色沉静,只是偶尔用手指轻轻敲击一下桌面。这感觉,如同陷入了一张无形的大网,每一根丝线都看似纤细,却坚韧无比,正从四面八方收紧,限制着他的行动,消耗着他的精力。
“知道了。”听完汇报,林峰只说了三个字。他没有发脾气,也没有指责任何人。他清楚,问题的根源不在这些具体办事的人身上。“按照正常程序继续跟进,该催办的催办,该补充材料的补充材料。态度要好,原则要坚持。”
下属们离开后,办公室重新恢复了安静,只剩下空调低沉的运行声和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空气里弥漫着一种被无形力量挤压的凝滞感,混合着文件纸张和办公家具特有的气味。